縱觀大連改革開放歷史,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年—1984年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后,市委按照黨的基本路線,把工作重點適時地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1984年,大連被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批準成立全國第一個經濟技術開發區。6年間,大連的GDP由1978年的42.1億元增長到1984年的64.9億元,增長了近50%。
第二階段:1984年—1992年
1985年,大連被批準為計劃單列城市和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1990年,七屆市委提出把大連建設成為以經濟中心功能為主,開放度高、吸引力大、輻射力強、功能齊全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性城市的戰略目標。8年間,大連的GDP由1984年的64.9億元增長到1992年的270.6億元,增長了3倍,是1978年的6.42倍;財政收入由1984年的4.89億元增長到1992年的29.3億元,增長了5倍。
第三階段:1992年—2012年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以后,市委提出“跳出大連看大連”的口號,轉變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傳統觀念,樹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觀念。2003年,市委九屆六次全會對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作出部署。2011年,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了建設“富庶美麗文明的現代化國際城市”的目標。這20年,大連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GDP由1992年的270.6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7002.8億元,增長了近25倍,是1978年的166倍;財政收入由1992年的29.3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750億元,增長了24.6倍。
第四階段:2012年至今
2012年以來,市委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落實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按照“四個著力”“三個推進”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向深層次推進,全面擴大開放向寬領域拓展,全面推進“兩先區”建設,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增添了新動力,推動大連振興發展邁上新臺階。黨的十八大以來,大連先后榮獲多項國家級榮譽稱號,“國家森林城市和園林城市”、全國“美麗山水城市”、“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蟬聯全國平安建設最高獎“長安杯”,連續五屆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連續六次獲得“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201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在全國294個城市中,大連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位居第15位,城市宜居競爭力位居第21位,城市綜合競爭力位居第30位。
星移斗轉,見證了大連的光榮與夢想。
潮起潮落,激蕩著大連的時空與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