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六論認真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務必按照規劃綱要的部署要求,從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四個方面加快推進。
現代產業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把“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作為推進大灣區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指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支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先進標準提高產業發展水平,促進產業優勢互補、緊密協作、聯動發展,培育若干世界級產業集群。
粵港澳三地產業體系完備,集群優勢明顯,經濟互補性強,香港、澳門服務業高度發達,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已經具備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的基礎條件。同時也要看到,大灣區經濟運行仍存在產能過剩、供給與需求結構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問題,內部發展差距依然較大,協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強,部分地區和領域還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現象。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務必按照規劃綱要的部署要求,從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四個方面加快推進。
先進制造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支柱。加快發展大灣區先進制造業,重點是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優化制造業布局,加快制造業結構調整。根據規劃綱要部署,要完善珠三角制造業創新發展生態體系,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大力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優化發展,加強產業分工協作,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要以珠海、佛山為龍頭建設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以深圳、東莞為核心在珠江東岸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等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加強大灣區產業對接,提高協作發展水平。要推動制造業智能化發展,以機器人及其關鍵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裝備和智能成套裝備為重點,大力發展智能制造裝備和產品,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未來。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具有科研資源優勢和高新技術產業基礎,大灣區還有一批國家級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區等高端要素集聚平臺。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是充分發揮大灣區現有的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平臺優勢,聯合打造一批產業鏈條完善、輻射帶動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發展壯大為新支柱產業,實施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形成以節能環保技術研發和總部基地為核心的產業集聚帶,積極發展數字經濟和共享經濟,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
現代服務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加快發展大灣區現代服務業,重點是建設國際金融樞紐,大力發展特色金融產業,有序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構建現代服務業體系。金融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龍頭和核心,要發揮香港在金融領域的引領帶動作用,支持香港打造大灣區綠色金融中心,支持廣州完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支持深圳加快推進金融開放創新,建設保險創新發展試驗區,支持澳門打造中國-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臺,發展租賃等特色金融業務,并逐步擴大大灣區內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和范圍。同時,要聚焦服務業重點領域和發展短板,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構建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協作配套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海洋經濟是灣區現代產業體系的優勢板塊。粵港澳大灣區地處海陸交互作用地帶,地質條件優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能源開發利用潛力極大,具有發展海洋經濟的優良條件。大力發展海洋經濟,重點是堅持陸海統籌、科學開發,加強粵港澳合作,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共同建設現代海洋產業基地,提升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優化海洋開發空間布局,科學統籌海岸帶(含海島地區)、近海海域、深海海域利用,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支持香港發揮海洋經濟基礎領域創新研究優勢,支持澳門進一步發展海上旅游、海洋科技、海洋生物等產業,支持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支持粵港澳通過加強金融合作推進海洋經濟發展。
產業強則經濟強,只有現代產業體系壯大了,大灣區發展才有堅實的基礎。全省各地區各部門要緊緊扭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這個“綱”,擔當起重要責任主體的職責,主動加強與港澳協同,促進產業鏈上下游深度合作,攜手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為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典范提供產業支撐。(南方日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