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胃腸外科主任王天寶講話
早期胃腸癌的五年生存率可達到90%
我國是胃腸癌大國,卻長期陷于胃腸癌發現率低,而死亡率高的困境。
近年來,歐美大胃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出現下降,我國卻出現緩慢增長。而且我國胃腸癌的五年生存率也比不上歐美發達國家和日本。數據顯示,我國胃癌和大腸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別為35.1%、52.7%,顯著低于歐美和日韓等國。“這主要在于我國胃腸癌的早診早治率遠落后于國外,確診時約60-70%的患者已是中晚期。”王天寶說。早期的胃腸癌的五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0%。
不過,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結直腸外科的發展尚存在諸多不平衡,例如手術的規范化診治理念及同質化培養仍有待提高,臨床研究能力滯后,還處于有數無據的時代。“尤其是手術的規范化和同質化急需提高,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胃腸癌的五年生存期達到60%以上,而一些不發達地區胃腸癌五年生存期不足30%,地區診療水平的差距非常大。”王天寶說。
目前國際公認的對抗癌癥最有效的方式還是“三早”,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胃腸癌的早診早治,可以不需要開刀,不需要化療,在內鏡下切除癌前病變,治療效果非常好。對胃腸腫瘤來說,胃腸鏡檢查及其活檢是目前診斷胃癌、大腸癌的“金標準”。但由于內鏡檢查診斷方法是侵入性檢查,很多無癥狀的人群往往難以接受。加之早期胃腸癌鮮有癥狀,無癥狀體檢的人自然更少。
因此,王天寶建議,40歲以上的人群和消化道腫瘤高危人群,應定期做早癌的篩查,而有腫瘤家族史的人更應提前進行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