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看到,婚姻狀況以及人們的婚戀觀念,是隨時代發展而變化的,不能用一個固定的標準或觀念去衡量不同時代的婚姻。我們既要寬容看待“晚婚族”“不婚族”的自主選擇,也要看到其中的結婚成本高、生活壓力大、生育成本高的無奈因素。
相對父輩,這一代年輕人在婚戀中,對精神上的“門當戶對”重視度提高。他們不愿意在婚姻中將就、湊合,期待更高質量的婚姻生活。上周,一媒體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764名年輕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6.5%受訪青年認為年輕人婚姻態度的轉變有利于他們樹立獨立自主的婚姻觀,42.7%的受訪青年認為這會提高婚姻質量。
浪漫愛情和溫馨家庭自古以來是人們的美好向往,良好的婚姻、家庭關系也是治愈孤獨、有益身心的良方,是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構成。但草率成婚或婚后失于經營,婚姻則可能變成“愛情的墳墓”,婚后的家庭、經濟、教育以及親情關系等壓力,將成生活不可承受之重。對年輕人婚戀觀的調查,一定程度上可以真實透視他們對婚戀的態度以及他們的婚戀現狀。
從調查結果可見,不將就、不湊合,以個人獲得感為核心的婚戀觀在年輕人中已逐漸占據主導。換句話說,現在年輕人更在意自己過得好不好,對婚姻質量的要求比較高,秉持的是“寧缺毋濫”的心態。
這種婚戀觀的背后,很大程度上凸顯了現代年輕人的獨立性,也正因如此,他們才不想跟上一輩人一樣,迫于家庭包辦與社會和世俗壓力而匆忙結婚,他們看待婚姻更為理性、更為現實。他們考量的不僅僅是結婚的對象是好是壞,還有婚后家庭的經濟壓力、子女的養育、關系維護,以及婚后的“油鹽醬醋茶”對自己生活的影響等種種問題,只有這一系列問題都有滿意的答案,他們才會選擇結婚。不然,寧愿單著。
事實上,“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婚姻觀,當前也正面臨著新的挑戰,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數據顯示,從全國范圍來看,2018年結婚率僅為7.2‰,創下了近十年來新低,“晚婚族”“不婚族”已成為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將婚姻作為人生的必選項和不得不完成的“任務”,而主動選擇“剩”下。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很多人對獨立、自主、自由的認知也越來越高,是單身還是晚婚甚至不婚,只聽從心靈的召喚,自主選擇自己想要過的生活。他們有無數的選擇來填滿自己的人生,不一定非要通過組建家庭獲得生活的樂趣,寧要高質量的單身,也不要低質量的婚姻。
“單身狀態”與“婚姻狀態”各有利弊。當然,在更謹慎、更成熟、理智的情況下所選擇的符合自己期待的婚姻,無疑有助于提升婚姻質量,給婚后所組建的家庭帶來更多的穩定和幸福感。應當看到,婚姻狀況以及人們的婚戀觀念,是隨時代發展而變化的,不能用一個固定的標準或觀念去衡量不同時代的婚姻。我們既要寬容看待“晚婚族”“不婚族”的自主選擇,也要看到其中的結婚成本高、生活壓力大、生育成本高的無奈因素。探尋幸福生活的密碼,謀求高質量的婚姻生活,就是要讓年輕人既可以選擇“高質量的單身”,也樂于選擇“高質量的婚姻”。(謝仕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