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民去趟城里不容易,要找專家看病更困難!受交通出行不便、山區醫療衛生資源不足等因素制約,部分生病老人不得不“小病拖,大病熬”,失去了疾病診斷和治療的最佳時期。為此,深圳援疆前指黨委組織第九批深圳援疆醫療隊三上帕米爾高原,到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以下簡稱“塔縣”)馬爾洋鄉開展“深圳援疆健康大篷車”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義診巡診活動,為塔縣同胞解除病患。
馬爾洋鄉地處兩山夾擊的昆侖山谷地,距離塔縣約130公里,從塔縣縣城到馬爾洋鄉,需要翻越海拔4500米的唐勒達坂,近年國家實施精準脫貧,614縣道除了海拔約3500以上的道路為避免路面結冰仍為沙礫路段外,其他的路面已經鋪上泊油路。縱然如此,護送深圳援疆醫療隊的中巴車在翻越唐勒達坂的時候,汽車也因為“缺氧”只能掛在1檔2檔的速度慢慢前行,在翻越達坂的時候,動輒就是180度的連續山路盤旋,行走起來非常艱難,短短130公里的道路,足足走了5個小時,支醫隊抵達馬爾洋鄉衛生院時,已經是夜里10點,漆黑一片了。
翌日一早,醫療隊許多隊員克服頭疼、氣踹等高原反應,一行18人兵分兩路,一部分隊員在馬爾洋鄉政府所在的鄉衛生院內舉行義診,另一部分隊員乘坐塔縣人民醫院救護車繼續往50公里外的皮勒村開展義診,在馬爾洋鄉衛生院和皮勒村衛生站里臨時辦起了“專家門診”。通過當地醫務人員的翻譯,對前來就診的鄉民耐心詢診,對需要服藥的鄉親們免費發放藥品。
義診現場照片
義診現場照片
“你有頭痛、眼花、耳鳴、乏力的情況嗎?”來自深圳市人民醫院的骨科專家陳薊耐心地詢問年近40歲的患者古麗巴次。并為她做了相關的體格檢查,在排除頸椎方面的問題后,請內科的隊員進行會診,經測量血壓偏高,且得知古麗巴次情緒激動時或勞累后會出現頭暈、頭痛、眼花、耳鳴、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已快兩年,專家初步診斷為高血壓病,為古麗巴次提供了用藥方案并告知鄉衛生院的醫務人員繼續做好隨訪跟蹤,同時告知生活注意事項,“飲食要清淡,多吃水果蔬菜,平時不要太勞累。”古麗巴次高興地說:“深圳來的醫生給我看病,我很放心,也很高興!”
來自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許邦仁醫生和深圳市人民醫院的謝紅主任利用B超為20多名婦女做了超聲影像檢查,謝紅主任說,考慮生活環境、飲食習慣和民族差異,從喀什近3000多例檢查結果來看,結合本次體檢情況,這邊婦女檢出子宮肌瘤的概率似乎較其他地區稍高。
“我們馬爾洋鄉屬于距離縣城最偏遠的鄉,生存條件最艱苦的一個鄉,醫療技術非常薄弱,感謝深圳援疆醫療專家能不遠萬里來到這里,讓我們鄉民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深圳最權威的醫療服務,讓我們衛生院的基層醫生有了一次學習與提高的機會,非常難得,也非常需要,感謝!”馬爾洋鄉衛生院院長艾地巴依感慨地說。
義診結束后,鄉民們自發出來送行,讓在場人員為之動容
據深圳援疆醫生、喀什地區婦幼保健院院長汪皓介紹,義診發現困擾當地村民的疾病主要以高血壓、骨節性關節炎等為多見,婦女則平均絕經年齡在40歲左右,人口出生率很低,子宮肌瘤發病率相對較高。與馬爾洋鄉平均海拔3100米左右,為高原缺氧寒冷地區相關。義診的深圳援疆醫療專家現場對前來就診的患者發放藥品,對有些關節性疾病進行了治療,個別發現需要進一步檢查明確診斷或者有手術指征的患者,建議到縣人民醫院做進一步診治,專家同時對患者開展了有針對性的做了健康指導。熟悉慢病管理和婦幼衛生工作的援疆專家還對馬爾洋鄉衛生院和皮勒村衛生站的醫務人員進行慢病管理和婦幼衛生保健指導。
據了解,2018年底,為貫徹落實市黨政代表團來喀對接援疆工作的指示精神,針對塔縣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相對滯后的現狀,深圳援疆前指新增設立“深塔醫療衛生人才交流培訓項目”,每年投入援疆資金90萬元用于支持深圳和塔縣開展醫療衛生人才交流培訓;針對塔縣地廣人稀、縣城和偏遠鄉村相隔較遠、醫療條件無法滿足鄉民和牧民醫療需求的情況,深圳一方面加大了對塔縣基礎醫療設施的投入,幫助塔縣建設完善鄉全民健康體檢中心和標準化村衛生室,一方面針對偏遠鄉村缺醫少藥的情況專門從援疆資金預備費中額外劃撥了20多萬元成立“深圳援疆健康大篷車鄉村巡回醫療項目”,支持深圳援疆醫療隊深入塔縣偏遠鄉村開展送醫送藥活動,同時為鄉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配備一些必備的醫療器械和藥品。
(作者:深圳報業集團駐喀什記者黃子蕓文/圖/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