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管樹華(左一)在保險志編寫組與編寫組全體人員合影。
1999年10月,管樹華(右)在保險志編寫組與主編李世獻先生合影。
2017年1月,管樹華(右一)代表公司領取第十屆金融風云榜金榕樹大獎。
2017年11月,管樹華(左二)率考察團到日本佐川急便公司學習交流。
一轉眼我在深圳保險業摸爬滾打了二十多年,參與并見證了行業快速發展的過程,深圳的獨特優勢為保險業的發展提供了絕佳土壤和成長空間。從放棄穩定工作來深圳打拼,到找到人生定位和方向,再到在深圳實現自我價值,我的生命中已經深深烙上“深圳”印記,這里可以說是最接近我人生歸宿的地方。
管樹華
湖北武漢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資深保險從業人員和保險理論研究者。現任太平洋產險深圳分公司辦公室主任、深圳保險學會理論委員會委員、《中國保險年鑒》深圳卷副主編。他1995年進入深圳保險業,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為行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口述時間
2019年10月30日下午
口述地點
福田區深業上城T2寫字樓
本期采寫
深圳晚報記者 葉洋特 實習生 余快
壹
剛來深圳時,從隨處可見的火熱建設景象中,可以直觀地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活力與生機。
毅然放棄穩定工作
到深圳為夢想打拼
我兒時生活在一個相對動蕩的年代,經歷過饑寒交迫也有過成長困惑,雖然人生有各種坎坷,但這些經歷使自己渴望改變、敢于追夢。現在回想起來,那個時期的磨礪為自己后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根基。1977年恢復高考讓很多人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我也果斷決定參加高考。當時四川攀枝花市的錄取分數線是167分,而我考了185分。
雖然考試成績通過了,但體檢時醫生說我心律不齊,后來就因為這個原因我沒被錄取,很遺憾地跟大學生活擦肩而過,可能當時太緊張導致心律不齊吧。之后我被單位推薦到攀鋼鋼研所,在科研實驗室當助理人員,先后參與過重軌鋼、石油套管鋼、炮彈鋼等許多關鍵鋼種的研發,還有幸跟集體一起獲得過科技部頒發的獎項。
1982年,單位想培養我擔任企業報紙的采編人員,決定讓我在職報考四川廣播電視大學進行專業學習,當時我在全市統一考試中成績名列第一。脫產讀完三年漢語言文學專科后,攀鋼報社、攀枝花市藝術館都有意讓我過去工作,經過認真分析,為了我的創作特長,我選擇到當年攀枝花市的《群眾文化報》當編輯部主任。
之后三年,我主持并參與多項民間文學集成的采編工作,主編的《攀枝花民間故事選》還獲得國家藝術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四川卷資料本評審一等獎。后來我還被選為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攀枝花市青年聯合會委員。
1992年,當得知同為攀枝花市青聯委員的著名眼科醫生王曉瀘、長江漂流勇士楊欣都決定南下深圳時,我也動心了。王曉瀘后來成為深圳陽光醫院的創始人,楊欣則是深圳贊助的三江源自然保護站的籌建者。在朋友的鼓勵下,那年夏天我毅然決定放棄穩定工作到深圳為夢想打拼。
剛來深圳便與保險業有了深入接觸
剛來深圳時,比較繁華的地段集中在上海賓館附近。但從火熱繁忙的建設景象和人頭攢動的人才市場,能直觀地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活力與生機。
當年有本書叫《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謎》,介紹了深圳經濟特區從提出設想、奠基創業到初步繁榮的整個歷史過程。認真研讀后我真正被深圳的魅力深深吸引,更加堅定自己當初的選擇。
記得到深圳不久,我找到一份跟商業策劃相關的工作,入職考試的試題是讓我做平安保險公司(以下簡稱“平安”)的企業形象策劃。突然接觸一個叫做“CI(企業形象的視覺傳達)策劃”的概念,當時感到陌生和茫然。為完成任務,我立馬惡補相關知識,按平安在《深圳特區報》上刊登的招標要求,為他們做企業視覺系統設計和企業文化塑造,拿出了理念、視覺形象的設計初稿。
雖然當時方案并沒有中標,但從那時起,平安定期給我寄送他們的內部報刊。
這段特殊的經歷,算是我最早跟保險行業結下的緣分。沒想到往后歲月里的大多經歷,都跟這個行業分不開。
貳
一轉眼我在深圳保險業摸爬滾打了二十多年,見證并參與了整個行業快速發展的過程,深圳的獨特優勢為保險業的發展提供了絕佳土壤和成長空間。
保險業要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
我正式進入保險業的時間是1995年,那年我已經過影視制作、廣告策劃、企業發展戰略研究等工作的磨礪,包括參與拍攝《亞細亞之光》大型政論片,為大型企業做品牌、產品推廣策劃,受到政府表彰并得到相關企業信任。記得那年上半年我還在為中國太平洋保險(以下簡稱“太保”)做商業策劃,下半年就被引進成為太保深圳分公司的品牌策劃主管。
當時,保險并不被很多人接受,所以普及宣傳就顯得十分必要和重要。為開辟市場、贏得客戶,我們做了很多創新和努力,明確既要有開發產品服務的硬實力,又要有宣傳推廣品牌的軟實力。記得當時太保做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嘗試——為作家文稿版權拍賣設計保險。一些作家手寫的稿件非常珍貴,但在拍賣過程中會發生丟失或者破損,太保分析風險后決定開創新險種。因為有保險做擔保,對拍賣的成功舉辦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結果活動被宣傳得很熱,有的作品僅在策劃階段就拍出100多萬元。
1999年的時候,深圳要舉辦第一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高交會)。但剛開始很多人不敢交易,因為新技術會有諸多風險,萬一投資失敗怎么辦?為此,我們開發了一個險種,如果科技成果無法成功轉換,我們會給予一定的賠償。該險種推出后打消了很多人的疑慮,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高交會的順利舉辦。如今的高交會,已成為深圳科技創新發展的知名品牌。
早年,深圳很多工薪階層出行都騎自行車,我們及時為失竊率較高的自行車做專項承保,并做了風險防范的技術創新,讓大家免去后顧之憂。到了汽車時代的起步階段,因為車價較高、人們收入較低,而且信用體系未建立,汽車消費的金融風險較高。但我們認準汽車消費時代很快會來臨,保險應該為之護航,于是膽大心細地推出全國首創的險種——汽車按揭履約保證險。
從此分期付款購車順利開展,汽車這個“奢侈品”終于得以順利走進尋常百姓家。買車的人多了,車險也成為保險的第一大險種。可見保險一定要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
制度改革創新
拿下深圳市金融創新獎
2000年到2007年可以說是公司發展的黃金時期,有很多人認為我們這段時期成為市場第一是因為低價競爭,其實內在原因是我們做了很多具有歷史意義、有預見性的改革創新。
2000年的時候,保險產品的開發、核保、理賠都是按職能劃分的,各自為政導致經營的最終責任和目的無法落實。為此,我們大刀闊斧進行事業部制改革,將重要產品從頭到腳整合成一體經營,要求責任人對增長和效益全面負責到底。其次,過去理賠的查勘、估損、定損、核算等職能都是分開的,沒有一個人對整個案件負責。我們就研究建立獨立核賠人制度,每個“獨立法官”要對各自案件全面負責到底,這樣就能有效杜絕大量假案、提高理賠效率,也改善了服務品質。
此外,我們還有很多成功的實踐,比如:為防止保險詐騙行為建立的獨立調查人制度;通過跟保險公估人的合作,實現查勘效率、公信度和人力成本的動態平衡;通過產壽險交叉銷售、相互代理,增加客戶來源和資源利用率并提高員工收入;在深圳市場率先上線保險商務網站,把服務網點深入到每個社區;開發家庭保險賬戶等。此外我們還做過引進香港職業精英、推行陽光服務和綠色通道服務等積極地探索和嘗試。上述很多舉措,都是領先深圳市場乃至全國市場的首創之舉。
當時創新不斷的太保產險深圳分公司發展迅猛,市場份額持續穩健上升,一度成為市場領頭羊,還拿下深圳市金融創新獎。事實證明,只有不斷改革創新、努力在競爭中成長、緊跟時代步伐的企業才能贏得勝利和未來。
參與并見證深圳保險業飛速發展
一轉眼我在深圳保險業摸爬滾打了二十多年,見證并參與了整個行業快速發展的過程。
有一組官方公布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1980年深圳市保險業開辦的險種只有兩個,保費收入28萬元,賠付金額1萬元。我剛來深圳的1992年,深圳保險業包含壽險(不含民安)開辦的險種是80個,保費收入為9.8億元,賠付金額為3.4億元。而到了2018年底,深圳共有保險法人機構27家,保險分公司76家,專業保險中介機構130家,保險公司法人機構資產總額達到4.44萬億元,繼續位居全國第二。
總體來說,深圳保險業的發展演變,本質上是一個改革創新、大膽突破、積極競爭、不斷進取、服務社會、與時俱進的過程。作為一個親歷者,我認為深圳保險業的飛速發展離不開深圳的幾個獨特優勢。
首先,開放的基因使深圳具有更寬廣的視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強。其次,創新的激情為深圳保險業注入活力。此外,深圳在保險、金融綜合經營方面占有一定優勢,而且信息、人才和資金的流動性更好一些。這些都為深圳保險業的發展提供了絕佳土壤和成長空間。
深圳作為創新之都,其保險業無論體量還是質量都走在全國前列。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部署,支持深圳建設“保險創新發展試驗區”,可以預期深圳保險業將再度走在全國金融創新先行先試前沿。這是一個讓每位從業者感到自豪和興奮的時代。
叁
我的生命中已經深深烙上“深圳”印記,這里可以說是最接近我人生歸宿的地方。
為深圳保險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我曾被抽調到同業公會協助進行深圳保險志的編寫工作,從中了解到更多深圳保險業的發展脈絡,我也曾策劃全國首個保險電視專欄節目《保險宣傳周》。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我堅信歷史是勇敢者、睿智者和有使命、有夢想的人創造的,許多行業的“真心英雄”推動著深圳保險業創造金融業發展史上的奇跡。
工作之余,我堅持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樹華觀察》,發表對保險業發展的分析研究文章,前后超過60萬字的原創文章凝聚了我在這個行業傾注的心血。《我看深圳保險業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四十年》等文,多次在深圳金融學會舉辦的征文比賽中獲獎。
我熱愛這個行業,希望盡自己所能,繼續為深圳保險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為這座我深愛著的城市貢獻一份力量。
深圳是最接近我人生歸宿的地方
深圳是一座激發人創作靈感、催人不斷上進的城市。
為不斷提升自己,我充分利用業余時間積極充電,在湖南財經學院金融專業在職研究生班畢業后,還完成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工商管理在職碩士班課程的進修。在深圳,只有通過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才能始終保持競爭力,才能跟上時代步伐。
深圳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我卻二十多年不變地做著同一份工作,但我愿意默默堅守在保險業,既見證、參與、預見行業發展,也研究、考證、記錄行業歷史。從來深圳打拼,到找到人生定位和方向,再到在深圳實現自我價值,我的生命中已經深深烙上“深圳”印記,這里可以說是最接近我人生歸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