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平(右二)與國醫大師王琦院士(左二)就治未病工作進行交談。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胡世平為患者看診。
深圳是一個極具包容性、開放性和創新性的城市。在深圳工作二十余年,我從一名基層醫務工作者成長為一個三甲中醫院的院長,深圳改革創新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奮斗前行。如今,面對新時代的發展機遇,我將繼續帶領醫院全體員工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為推動中醫藥事業蓬勃發展不懈努力。
胡世平
1965年生于河南鄭州,先后畢業于河南中醫藥大學和廣州中醫藥大學,師承國醫大師王琦院士,醫學博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名中醫,全國基層名老中醫師承項目指導老師,南粵最美中醫,深圳市勞動模范,深圳市第六屆人大代表,龍崗區第五屆政協委員,榮獲中醫藥國際貢獻獎——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創新院長獎。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院長、黨委書記,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中醫傳染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肝臟病學會治未病專委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深圳市中醫藥學會副會長,深圳市中醫藥學會中醫傳染病(肝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善于運用中醫藥治療內科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雜癥。
口述時間
2019年10月23日上午
口述地點
深圳市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
本期采寫
深圳晚報記者 周婉軍
實習生 尹琛
壹
我進入中醫學院、接觸中醫后,由衷地被中醫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立志學中醫
我的童年,一直在家人病重的慘淡陰霾中度過,直到接觸中醫。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祖父母因腦出血和意外相繼偏癱,長年臥床不起,當時我父親年僅29歲,不得不肩負起沉重的家庭負擔,大部分時間更是拿著兩位老人的病歷,四處求醫問藥,尋遍了各大醫院、名專家。
有一年,我父親結識了一位李姓老中醫,多次請他來家里為兩位老人會診治療,在他的細致調理下,老人的身體有了明顯的好轉。從那時起,我們家對中醫產生了由衷的信任。1981年,我參加高考,父母果斷讓我報考中醫,我也如愿地被錄取。
如果說,我開始學中醫,是出于被父母安排的懵懂,那么進入大學接觸中醫后,便是發自內心的被中醫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傳承中醫精神
初入中醫領域,我遇到了兩位對我的專業和人生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的老師。第一位就是為祖父母做治療的李老中醫——一位德高望重的中醫名家。當時我就讀的大學正好與李老中醫的醫院在同一個城市,所以一入學,我就拜李老中醫為師,大學期間一直跟著他踩藥碾、搓藥丸、配散劑、熬膏藥,打下了扎實的中醫基礎,培養了對傳統中醫濃厚的興趣和深厚的感情。
大學畢業后,我被分配到安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在那里,我遇到了第二位對我影響深遠的老師——馬院長。馬院長的個人成就十分突出,是首屆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更是一位有著改革創新精神的學者,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醫院的分院就開到了北京、深圳、廈門。當時脈管炎被稱為“不死的癌癥”,很多患者因無法忍受發病時的疼痛,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為了能盡快研制出治療脈管炎的藥物,馬院長曾多次通過嘗壁虎試藥。
馬院長的敬業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那年我20歲,初生牛犢不怕虎,在為脈管炎患者研制止痛藥的過程中,我也多次親身試藥。當時止痛藥中有一味藥叫馬錢子,教科書上標注的最大量是0.9克,但臨床效果不理想,為了掌握有效劑量,我就一次次加大劑量嘗試,最終用到了5克,以至于出現了中毒反應:牙關緊閉、全身顫抖。所幸我用李老中醫教予的方法解了毒,也掌握出了最理想的劑量。
貳
深圳的創新精神一直讓我念念不忘,于是我懷揣“深圳夢想”來到深圳。
研究生畢業后來深發展
1985年初,我所在的單位在深圳成立了分院——深濮脈管炎治療中心,那一年,剛滿20歲的我被任命為治療中心的負責人,負責籌建“血管病治療中心”。經過半年的籌備,中心正式開業。
在深圳工作,身邊發生的一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國貿大廈“三天一層樓”創造了深圳速度,蛇口工業區“時間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錢”的口號激發了特區的建設熱情。也是在這期間,我認識到自己還有很多不足。后來,我考取研究生,繼續深造。
1992年,研究生畢業時,身為河南中醫藥大學校長的導師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是我最喜歡的學生,是難得的中醫人才,希望你留在河南發展。”盡管導師多次誠懇挽留,但深圳的創新精神一直讓我念念不忘,我婉拒了導師,懷揣“深圳夢想”來到深圳。
參與起草《深圳經濟特區中醫藥條例》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醫氛圍在深圳比較薄弱,但我發現,廣東人喜歡煲湯,這讓我意識到市民對中醫有一定的需求,中醫一定能有廣闊天地可以作為。
懷抱著對中醫發展的信心,我在龍崗的一家基層醫院度過了扎實的8年。2000年,我考上了廣州中醫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后被分到了羅湖區中醫院,在從事臨床醫療工作之外,也負責一些管理工作,從醫務科長,到院長助理,后來成為了醫院的業務副院長。
2005年,為了保障和促進深圳市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完善中醫藥醫療保健體系,規范中醫藥行業管理,經過深圳市有關部門廣泛的調研論證,同年10月,當時的深圳市衛生局與市法制辦共同成立了中醫藥立法領導小組及起草小組,正式啟動深圳經濟特區中醫藥立法工作。我有幸成為《深圳特區中醫藥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起草小組的主要成員之一,參與了完整的立法過程。
2010年,《條例》正式實施,成為國內出臺的第一部地方性中醫藥法規,也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里程碑。《條例》實施至今,已有9年時間,深圳中醫藥事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市民不出社區就能獲得優質、便捷的中醫藥服務。
叁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現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龍崗)構筑起了強大的人才陣容,從開業初期的“小門診部”茁壯成長為名醫大家云集、中醫特色濃厚的三甲醫院。
以拓荒牛精神籌備龍崗中醫院
2010年,龍崗區委區政府準備打造一個大型綜合性公立中醫院,并面向全國公開選拔中醫院院長。
我得知消息后,心里非常激動。此前,我在龍崗有過多年的工作經歷,對龍崗區有著深厚的感情,如果有機會能施展拳腳,不但能實現個人對中醫事業的抱負,也能為龍崗中醫藥事業發展貢獻綿薄之力。于是,我報名參加了公選,結果如愿以償。
2010年4月,包括我在內的共14位專業醫療人員組成籌備組,開始中醫院的籌備工作。期間,籌備組經歷了一些波折,當2012年8月底,政府發出醫院務必在年底前開業的通知時,籌備組只剩下了我、一位副院長、兩個保安和一個清潔工,醫院沒有任何的醫療裝備物資,甚至連診臺、聽診器和處方紙都沒有。
時間緊,任務重,籌備組即刻組織借調人員開展工作,所幸當時的龍崗區衛生局發出了傾全區之力讓中醫院開業的號召,并給予了極大的支持。
經過3個月夜以繼日的努力,2012年12月28日,龍崗區中醫院正式開業。
重人才戰略抓學科建設
五年晉升三甲中醫院
龍崗區中醫院剛開業時,僅有兩名在編職工和30余名借調臨聘人員,各種醫療設備稀缺。但即便條件艱苦,大家都沒有氣餒,而是懷抱信心和希望,積極地投入到工作中。
當時,搭平臺、引人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吸引高水平人才到來,哪里有招聘會我們就去哪里,只要有人在攤位上駐足,我們就主動迎上前去講解,甚至把人才拉到醫院參觀。
在一次市區舉辦的人才招聘上,一位中醫專家在我們的展位上了解情況,交談后我們請他到醫院來考察,當時沒有司機,我就開車把專家接到醫院,一路上給他介紹醫院的發展理念和規劃。事后,專家跟別的同事表揚我,說你們這位人事科長很盡責,人事科的同事聽后告訴他:“這哪里是人事科長,這是我們的院長。”專家知道后非常感動,當即拍板跟我們簽約。
除了吸納優秀的人才,學科建設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龍崗中醫院起步晚,必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勢發展,才能帶動醫院學科穩步快速發展。所以醫院開業第三個月,我就帶領團隊拜訪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與他們建立戰略聯盟關系。
2016年,醫院掛牌成為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第五臨床醫學院,這是當時國內級別最高的中醫藥學府第一次在區級醫院掛牌成立臨床醫學院,也是中醫藥發展首次實現了南北派系融合。
2017年底,經過專家的嚴格評定,醫院五年創三甲成功,成為全國最年輕的三級甲等中醫醫院。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現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龍崗)擁有3個國醫大師工作室,2個院士工作站,共有10多個國家、省、市級高水平醫療團隊進駐,從開業初期的“小門診部”茁壯成長為名醫大家云集、中醫特色濃厚的三甲醫院。
肆
針對中醫藥事業改革,龍崗創造性地在全國首次提出“三共享、兩獲得、一滿意”的建設目標。
搭建平臺
促進中醫藥文化交流
隨著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龍崗)的茁壯成長,我發現市民不僅需要優質高效的醫療保健服務,也希望從醫學科普中得到多方面的保健知識。了解情況后,我開始琢磨如何讓中醫文化走進市民生活。
有一次,我參觀了一家民營博物館,許多罕見的中藥標本讓我感到非常震撼,但同時博物館慘淡的經營情況也讓我遺憾。于是,我專門拜訪館主,向他闡述在深圳開館的想法,希望更多人通過深圳這個國際窗口領略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
經過交談,館長把大部分館藏品授權給了醫院用于展出。2016年,深圳中醫藥博物館成立,2000余種大型珍稀藥材與標本展出。
當前,除了博物館,醫院還搭建了中華中醫藥學會“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中醫藥國際交流中心”“中華中醫藥學會珠三角中醫藥創新聯盟”等國家級中醫藥文化交流平臺,成功地在龍崗區乃至深圳市建成了集學術交流、國際合作、人才培養為一體的中醫藥文化交流中心,搭建了國際中醫藥文化交流平臺。
堅守醫者初心
探索中醫藥改革“龍崗模式”
在深圳工作的二十余年來,面對患者,我始終是一位普通的中醫工作者,盡管走上管理崗位,但我一直沒有放棄臨床醫療,堅持每周查房、門診坐診、社康坐診,于我而言,學習中醫的初心就是為了治病救人。這種理念,與醫院堅持“大醫精誠”的精神一脈相承。
2018年11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領導到龍崗調研,表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積極支持龍崗作為全國中醫藥改革的試點,打造龍崗模式,為下一步全國政策的制定探索重要經驗。
在此前提下,龍崗率先深入推進中醫藥事業綜合改革,提出了“三共享、兩獲得、一滿意”(共享中醫治未病大健康服務、共享簡便驗廉的優質中醫藥服務、共享慢性疑難疾病中醫特色服務,實現居民對中醫藥服務有更多獲得感、醫務人員從事中醫藥工作有更多獲得感,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改革目標,并出臺了《深圳市龍崗區深入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力爭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作出貢獻。
今年1月到9月,龍崗中醫處方數超過580萬人次,中醫服務率超過40%,成為名列全市前茅的中醫藥強區。當前龍崗正在組建龍崗區中醫醫療集團,五年內總床位達3000張,實現共享慢性疑難疾病中醫特色服務。12月中旬,醫院的5G智慧中醫健康管理平臺將上線,打造中醫健康管理服務體系,讓“互聯網+”為中醫管理賦能。
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印發之后,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中醫藥大會,下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中醫藥振興發展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光時刻。
當前,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創建一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城市”的目標,未來,醫院將緊緊圍繞國家、省、市、區各級中醫藥事業發展規劃思路,在改革的浪潮中昂揚奮進,為建設健康中國、推動中醫藥事業蓬勃發展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