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雙琛(中間)在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實驗室參觀。
▲2018年6月14日,阮雙琛(右五)出席深圳技術大學與大族激光戰略合作簽約儀式。
▲2019年11月27日,阮雙琛在深圳技術大學成立大會上致辭。
從1999年來到深圳,我在深圳已工作生活20年。這期間我幫助深圳大學建立重點實驗室、提升研究生教育、設立博士后流動站等。還作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籌建辦副主任,協助籌建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也成功籌建深圳技術大學。很感激深圳提供的優越條件,讓我在不懈奮斗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未來,我要努力把深圳技術大學辦成國內領先、具有國際高水準的應用技術大學,為深圳的高速發展注入更多力量。
阮雙琛
1963年10月出生于陜西,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深圳技術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長期從事光纖激光器、光纖非線性特性和超快光學器件研究,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次,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二等獎4次、三等獎2次。還獲得過全國優秀教師、深圳市勞動模范、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第二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等稱號。曾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深圳市高層次人才國家級,1995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口述時間
2019年10月24日下午
口述地點
深圳技術大學
本期采寫
深圳晚報記者 葉洋特
實習生 潘瀟雨
壹
經過大半年的考慮,我被深大的誠意打動,跟家人商量之后決定南下深圳,開啟人生新的旅途。我充分發揮在科研方面的優勢,為深大未來發展奠定深厚科研基礎。
大學畢業后進入西安光機所工作
我從小在農村生活,記得小學和初中時,除了正常上課我們還要參加勞動,有時候剛下課就要去干農活。初中畢業時正好趕上縣里開始統一安排初中升高中考試,我很幸運地考入當時全縣最好的高中——象山中學。那個時期全國高考剛恢復,大家的學習熱情很高,老師的教書熱情也很高,經常在周末額外給我們加課。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下,我度過了青少年時期最美好的時光。
恢復高考給了我們這代人改變命運的機會,當時大家都盡自己最大努力去抓住這個機會,希望能考上大學,追尋夢想。高考時,我以全縣最高分順利考入西北大學物理系。我在大學期間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最后有幸成為學校的推薦免試研究生。那個年代研究生招生指標很少,我記得當時整個物理系只有兩個推薦指標。研究生畢業以后,我又很幸運地進入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西安光機所”)工作。
當時西安光機所可以說是國內研究超快現象最好的單位之一,那時所里有幾位留學歸來的老前輩,跟他們一起工作讓我迅速獲得成長。我們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制作超快器件上,在化學、物理和生物上都有非常廣泛的應用。近幾年來,隨著超快功率的增大形成強場物理,超快器件的應用領域也更為廣泛。
在西安光機所,我收獲了很多個人成就,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十大杰出青年,獲得過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二等獎、第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和中國光學學會科技獎(王大珩光學獎),還在1995年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我很快被破格提升為教授,是當年為數不多的年輕教授。西安光機所為我提供了成長發展的重要平臺,為我以后的人生打下了堅實基礎。
到深大任職
開啟人生全新的旅途
1998年,我們國家準備在上海浦東建設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當時的籌建團隊在選人時看中了我,想讓我到上海參與項目的建設工作。這個項目由位于北京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牽頭,相關負責人特地到西安光機所找我溝通,后來我也到北京了解情況,當時初步確定要去上海工作。
就在這個時候,深圳大學的相關領導也在全國各地尋找人才。那個時候深大很多學科沒有碩士點,他們希望引進一些高端人才壯大科研和教學力量。深大了解到我的相關經歷后認為我很符合他們要求,多次邀請我到深圳大學工作,經過大半年的考慮,我被深大的誠意打動,跟家人商量之后決定南下深圳,開啟人生新的旅途。
1999年9月16日,我從西安來到深圳,在此之前我從未來過深圳。我屬于深圳引進的人才,剛來時住在深大校園內的海濱小區。我對深圳的第一印象主要來自深大校園,當時深大的學生很少,校園非常干凈、環境優美。當時我深刻地感受到,深圳這座城市到處充滿生機活力,特別適合年輕人來這里為未來努力、為夢想打拼。
貳
我們開創深圳建立重點實驗室的先河,幫助深大建立起良性循環的科研體系,為深圳、為深大開展相關科研工作提供重要保障。
開創深圳建立重點實驗室的先河
剛到深大的時候,學校在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以及承擔國家科研項目等方面比較薄弱。很多老師的主要精力都在教學上,有能力做科研的人員并不多,加上學校本身科研基礎較弱,每年爭取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僅有20項左右。
為此,我充分發揮在中科院的科研優勢,和學院相關老師一起合作,申請并承擔一些重點科研項目,逐步開展工作。當時深圳還沒有重點實驗室,我參加專家聯誼會時跟有關領導聊起此事,大家開始討論建立重點實驗室的可行性,回去后我認真起草了相關建議書,但遲遲沒有合適的機會向領導介紹相關情況。
2001年,我被評為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在相關座談會上我談了關于深圳建立重點實驗室的想法和建議,市領導對這個事比較重視,還委托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來推進這項工作。后來進展很順利,我們率先建立以激光工程為主的深圳第一個重點實驗室。之后,深大又陸續將相關研究中心、研究所轉型成重點實驗室,深大也有兩個研究所升級為重點實驗室。我們開創了深圳建立重點實驗室的先河,為深圳、為深大開展相關科研工作提供重要保障。
在深大科研和
教學方面取得突破
在多方努力下,我們在學院營造出重視科研的氛圍,帶動很多老師主動加入科研課題組。同時我們也和大族激光等高新技術企業密切開展合作,積極推動超連續譜光源等相關科研成果實現廣泛應用。
我從2005年開始擔任深大副校長,堅持不斷充實學校的科研力量。在我擔任副校長期間,深大的科研經費突破了1億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項目突破70項。在我看來,我的貢獻主要在于為深大建立起合理的科研體系,努力讓崇尚科研成為學校的內在氛圍,為學校科研發展實現良性循環奠定堅實基礎。
除了重視科研工作,我也在學校研究生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早年深大以本科教育為主,我在分管研究生之后和相關領導建議,要逐步加強研究生教育以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得到大力支持后,我們努力將深大一級學科碩士點由11個增加到30多個,幾乎覆蓋深大所有學科。
在此基礎上,每年我們都積極向廣東省教育廳申請增加研究生指標,在我分管期間,深大的研究生指標由600個增加到2000個。這個有預見性的嘗試,為深大研究生教育的發展開創了一個不錯的局面。
叁
深圳技術大學的籌建過程可以稱得上是“深圳速度、中國高度”,未來我們更期望能夠打造“深圳品質”。
兼具深圳速度和中國高度的高校
記得早在2012年的時候,深圳市領導就考慮籌建一所大學,最初的想法是將深大的師范學院獨立出去,成立一所大學。2015年6月,經過長時間的調研和考察后,決定依托深大籌建一所全新的、獨立的大學。當時考慮到深圳存在缺乏高水平工程師、設計師等問題,希望培養更多專業技術人才來契合深圳產業發展的需要,于是確定要建一所應用型技術大學,深圳技術大學的籌建工作正式被提上議程。
當時我們計劃依托深大的師資力量以及實驗室等資源,讓深圳技術大學實現快速起步。于是,在深大選了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工業設計、物聯網、光源與照明、汽車服務工程和生物醫學工程等六個應用類專業,作為籌建技術大學的基礎。
德國有三分之二的大學都叫應用技術大學,在德國,這個稱謂就代表了高水平的大學。在籌建之初,廣東省也給予我們大力支持,還將應用技術大學列入“十三五”廣東省高校規劃。深圳市領導希望我們對標德國創辦出一流的應用技術大學,同時將其打造成中國應用技術大學的排頭兵,我接手籌建工作后感覺難度和壓力非常大。
這是一所按照高標準、高起點、高速度籌建的高校,從2016年1月啟動籌備工作,到2018年11月底教育部下發文件,我們僅用三年不到的時間就完成建校相關工作。在各方鼎力支持下,我們的籌建過程可以稱得上是“深圳速度、中國高度”,未來我們更期望能夠打造“深圳品質”。
培養極具“工匠特色”
的頂尖專門人才
目前深圳技術大學已經順利運轉三年多,我們始終在保持它最初的定位:面向高端產業發展需求,致力于培養高水平工程師、設計師等極具“工匠特色”的頂尖專門人才。
這是一件比較有難度的事,為此我們一直在與德國的應用技術大學保持交流,并請他們的老師來授課。每年我們還會舉辦一個固定的“國際周”項目,這有利于將德國的應用技術模式固化到我們老師的教學模式中。此外,我們還在德國設立深圳技術大學海外辦公室,通過加強與德國應用技術類大學、德國企業的國際合作、校企合作,積極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
深圳技術大學要培養應用型人才,因此我們不僅需要任課老師有企業工作的經歷,還要考核老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要求學生在本科四年中,有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在企業進行實習實訓,學習了解行業前沿課題并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每位學生畢業時還要獨立完成該領域的一個項目。我們常說理論要聯系實際,因此我們希望培育出具有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學生,這也是我們始終堅持的目標。
今年學校首次獨立招生就滿額投檔,成功邁入廣東省前十,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目前我校的本科生有近兩千人,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近百人,計劃在未來達到兩萬名學生的規模。我們期望在未來的五年時間里,深圳技術大學能夠在廣東甚至全國成為一所名校。在深圳新的發展機遇下,深圳技術大學要充分發揮自身作用,為區域內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持,助力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
肆
在深圳,無數人不斷為夢想努力打拼,不斷在學習中提升自己,不斷在思想碰撞中蛻變,我也在不懈奮斗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應當把培養優秀學生放在第一位
時間過得很快,我在深圳從事教育工作已經20年,無論是籌建大學還是管理大學,我認為都應當把培養優秀學生放在第一位,教育的初衷始終是育人,而辦學的重要目的是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平臺和發展空間。因此我們要把學生當做大人看待,讓他們經過大學學習后,能更加成熟地融入社會,從而不斷為社會創造價值、有底氣去追逐自己的夢想。
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還要重視科研工作,既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也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平臺。此外,我們在科研過程中總結出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思路,也能運用到學校教學和日常管理中。
深圳包容開放的城市文化為學生發展創造了絕佳環境,我們努力讓學生參與到國際交流活動中,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記得我們那個年代,在校園遇見外國人是件很稀奇的事,更沒有機會和他們交流。但現在,我們為他們創造了許多機會。例如今年的“國際周”,我們請來50位外國教授為學生授課,此外還會舉辦高桌晚宴等文化活動和相關培訓,逐步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
為深圳的高速發展
注入更多力量
在深圳工作生活這么多年,我最大的感受是深圳具有包容開放的基因、朝氣蓬勃的力量和勤奮務實的品質。無數人在這里不斷為夢想努力打拼,不斷在學習中提升自己,不斷在思想碰撞中得到蛻變,我也在不懈奮斗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希望通過教育改變更多人的人生軌跡,為應用技術大學的發展出一份力,為深圳的高速發展注入更多力量,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使命。
很多國際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校長告訴我,深圳技術大學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態勢,讓他們看到“深圳速度”的奇跡,更看到“深圳智造”的光輝未來。為此,我也給自己定了一個新的小目標:努力把深圳技術大學辦成國內領先、具有國際高水準的應用技術大學。
總第74期
出品:深圳市政協 深圳晚報社
總策劃:戴北方 王璞 王大平
總監制:柳光敏 鄧自強
總顧問:黃玲 南兆旭
總執行:葉曉濱 周智琛 胡文
統籌:吳振興 成功 梁瓊月
楊堃 張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