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評論員 簡言
“買了視頻會員,還有15秒電影推薦廣告”“有的影片,會員觀看還要另付費”“自動續費按鈕非常隱蔽,一不留神就自動開啟好幾個月”……近日,有媒體報道,在浙江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開展的“視頻網站會員服務調查問卷”活動中,網友們紛紛開啟“吐槽模式”。不少購買會員的用戶落入了視頻會員“含金量”不足、消費者權益難保障的“坑”。
追究起來,視頻網站企業想必會拿出早已預設好的機動條款為“再收費”提供理由支撐。事實上,例如”有權基于自身運營策略單方面決定和調整VIP會員服務內容”“有權隨時對服務條款進行修改”這樣的霸王條款在會員服務協議中也是處處可見。
試問,用文字游戲來糊弄用戶以留足解釋空間,就可以“為所欲為”,達成企業一本萬利的心愿嗎?說到底,這種行為無非就是拿準了鮮有消費者會因為低成本事務花費高成本維權代價的心理,認為“幾十塊錢,多大點事兒”而不追究,以此無賴收費。
而在當下,這樣的“套路”已經不止于視頻網站,包括在線音樂、在線下載、在線知識付費等領域,不少企業對于“再收費”已經心領神會。
筆者認為,各網絡平臺在規則定義方面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這件事本身不合理。按道理,當下資源性付費網站競爭激烈,在正常的市場行為下,結果理應是更優者給用戶權益帶來更良好的保障,可現實是,幾乎所有相關的平臺都無一例外地把“靈活”的條款當作行業慣例說明,這更像是一種行業利益“捆綁式”的合謀。
其實,就落實知識產權保護而言,視頻網站推行會員制其實是一種值得推崇的市場行為。一方面,打擊了盜版,尊重原創,觀眾也可以通過合理付費得到高質量、安全穩定的視頻資源;另一方面,視頻網站的運營商、視頻作品的制作方都能夠借助會員制實現酬勞回饋。
當下,購買視頻網站會員資格也已成為很多網友的消費新風向,眼見大家對這種事物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一些視頻網站就開始變著法“收割韭菜”了。原本挺好的一件事,因短視而“跑偏”,只會失掉信譽,再失掉消費者。
針對這種現象,立法和監管應該及時跟上,有必要時則需系統地整頓規范,讓消費者付費免于“被套路”,也為內容創作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更希望付費網站收起“小聰明”,不要以“行業現象”為由戲耍用戶。把更多的關注放在內容建設上,放在思考如何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的資源及服務上,才能贏得更多更穩定的用戶,企業及行業也才能越走越好。
相關鏈接:
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