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少數靠音樂在深圳生存并發展起來的人。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各種嶄新的想法在這里匯聚,我認為深圳應該是一個適合做音樂的地方。無論是哪個城市,音樂和文化的發展都需要沉淀,需要時間,需要每一個音樂人靜下心來,專注于音樂本身。這座移民之城讓我領會到各種文化和信息的交融,讓我的音樂更加豐富和多元,可以說,深圳是我音樂夢想實現的地方。
何沐陽
1972年出生于湖南益陽安化縣。中國著名詞曲家及音樂制作人,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國家重大活動中擔當重要歌曲的創作人。所創作的《月亮之上》開創現代民歌的創作熱潮,《彩云之南》《坐上火車去拉薩》等歌曲傳唱大江南北。歌曲《美麗中國》《天耀中華》連續兩屆成為春晚零點倒數敲鐘前的壓軸作品。
口述時間
2020年1月18日
口述地點
北京唱高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本期采寫
深圳晚報記者 唐文雋 實習生 羅嘉慧
壹
那時的我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全憑一腔熱情鉆進音樂的世界里,通過不斷地鉆研慢慢形成自己的方法,總結出獨特的創作思路。
民歌滋養我的音樂夢想
我出生于湖南益陽安化,父親是普通工人,母親在企業單位工作。我父母很喜歡音樂,愛聽民歌。受父母的影響,我從小聽著民歌長大,朗朗上口的民歌在人們之間傳唱,和我們的生活緊緊結合在一起,凝結著豐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兒時聽的民歌是我的音樂啟蒙,我后來能將現代流行音樂和民歌融合起來,離不開民歌的熏陶。
《甜蜜蜜》是上世紀70年代末最早進入內地的鄧麗君歌曲之一,從那時開始,流行音樂開始在中國內地普及開來。港臺流行曲也以鄧麗君為代表伴隨著卡式錄音機,進入了我的生活。第一次聽到港臺流行曲時,我才發現原來還有那么好聽的音樂!當時我非常癡迷于流行歌曲,開始學著唱和手抄歌譜,慢慢地,我萌生了創作的欲望。
初中時,母親給我買了一把吉他和一臺雙卡錄音機,收音機里傳來流行音樂的資訊,這些零零碎碎的訊息在我腦海里組合起來,我對港臺流行音樂逐漸有了更深的認識。廣播的聲音轉瞬即逝,我就用錄音機錄下來,試著“扒帶”,聽著廣播記譜。我對音樂的敏銳的感受力也是這樣慢慢形成。
在聽音樂之余,我也常沉浸在唐詩宋詞的海洋中。少年的我讀著辛棄疾的“少年不識愁滋味”和“而今識盡愁滋味”,體會不同人生階段的心境。后來又讀到陸游的《釵頭鳳》,被詩詞中傳達的悲涼情緒深深觸動,于是我有了創作的想法。我的第一首歌就是為《釵頭鳳》譜曲。
中學時期,我一直在創作,寫了厚厚幾大本歌曲。那時的我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全憑一腔熱情鉆進音樂的世界里,通過不斷地鉆研慢慢形成自己的方法,總結出獨特的創作思路。
尋找更廣闊的音樂天地
盡管熱愛音樂,但上大學時,我還是選擇了一個看似“靠譜”的專業:企業管理。那時我的想法比較傳統,擔心音樂不能成為謀生工具。
1992年,我大學畢業,想在南方發展。我去過長沙、廣州,順道也來過深圳。我帶著自己的歌曲去廣州找了好幾間唱片公司,但都沒有成功,于是我在老家安化上了幾個月的班,后來做了一年服裝生意,也組過歌舞廳的樂隊。但音樂的夢想還是驅使著我尋找更廣闊的發展天地,我將目光投向了北京和深圳。
當時北京的文化環境、音樂氛圍都不錯,而深圳擁有良好的創業環境,且表姐也在深圳,我一時有些猶豫。深思許久,深圳始終是我心之所向,最終,懷揣著音樂的夢想,我來到深圳。
▲2017年,何沐陽在央視錄節目。
貳
《深圳愛人》這首歌不僅承載著我對深圳的感情,也引起了每一個深圳人的共鳴。
在深圳看到做音樂的希望
1997年,我從深圳火車站出來,無意間在廣場聽到一首歌,是郭峰的《有你有我》。音樂帶給我熟悉的感覺,讓我在這個陌生的城市放松許多。我對這座城市的初印象來源于兩首歌,一首是《夜色闌珊》,另一首是《有你有我》,深圳和歌詞中所寫的一樣:“晚風吹過來,多么清爽,深圳的夜色,絢麗明亮……”
想在深圳扎根很難,我初來深圳,諸多不順,找了許多工作,但四處碰壁。后來在熟人的介紹下,我進入一家影音公司做藝術總監,主要負責音樂監制,當時我們公司旗下有歌手陳少華和深圳最早的搖滾樂隊單行道樂隊,我也參與制作了《單行道》專輯。不用改行,能繼續做音樂,這讓我很是欣慰,但音樂這口飯注定不容易吃,來深圳第二年,這家影音公司由于運營問題倒閉了。我在停電停水的黑屋子里,一下子不知道未來會怎樣,陷入迷惘。我開始在深圳漂泊,花了半年時間找工作,但都是無果而終。
我有不少朋友來深圳打拼,過不久又離開了。我也到過不少新城市,自己總結了一個規律,進入一個新的城市需要三年時間,熬住這三年,就能穩定下來,我暗暗對自己說“不能再回頭了”。
我熬住了。
后來,陸陸續續有人找我創作歌曲,我有了一些活兒干。1999年,深圳電臺971有一檔節目叫《邊走邊聽中文歌》,深圳電臺主持人夏冰找到我和幾個音樂人,開始推薦深圳的原創歌曲,我提供了一些自己寫的歌曲。我還為深圳一檔夜間節目《夜空不寂寞》寫了一首歌,我的作品被越來越多人聽到,引起很大反響,節目也讓更多人關注到原創音樂。在聽眾的好評聲中我看到了做音樂的希望。
1999年5月,位于貝爾格萊德市中心的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到北約飛機轟炸,消息傳來,我百感交集,寫了一首歌《永別了,貝爾格萊德的夜》緬懷。這首歌得到很多人認可,我的作品慢慢走進大眾視野。后來,深圳電視臺邀請我編排晚會,深圳大亞灣核電站等企業也找我幫他們寫歌,我慢慢在業內積累了一些影響,感覺各方面都在激活。
2000年左右,我成立起自己的音樂工作室,幫人作詞作曲,拍攝MV,進行后期的音樂制作和音像制作。
創作《深圳愛人》獻給這座城市
在一座城市待久了,我感覺我應該留下什么東西,我應該為這座城市發聲,寫下我對這座城市的認知,于是在1999年我創作了《深圳愛人》這首歌。深圳是一座溫暖的南方城市,擁有拂面而來的微風和南飛的候鳥,深圳又有自己獨特的象征,紅艷艷的簕杜鵑,金色的海岸線。我將自己對深圳這座城市的印象寫進歌里,希望通過旋律和歌詞表達我對深圳的一往情深。
《深圳愛人》這首歌不僅承載著我對深圳的感情,也引起了每一個深圳人的共鳴。深圳建市20周年紀念日時,深圳電臺播放最多的一首歌就是《深圳愛人》。未來,我希望能把《深圳愛人》創作成音樂劇,為深圳獻禮,用音樂劇的方式可以更形象生動地呈現我想表達的情感。
叁
現代民歌有三個要素:最根源的民族元素、現代人文的歌詞、國際性的演繹手法。
與“鳳凰傳奇”合作開創現代民歌流派
2003年,深圳電臺邀請我寫一首抗擊非典的公益歌曲,我給這首歌取名為《勇氣》,找了6個深圳歌手來合唱,當時有力量感的男歌手比較好找,但聲音充滿張力的女歌手非常少。一天,我回到黃貝嶺的出租屋,打開電視,深圳電視臺在播放一臺晚會,我聽到“鳳凰傳奇”的歌聲(當時還叫“酷火組合”),就聽一句,我就聽出他們聲音中的潛力,玲花的聲音高亢激昂,富有強烈的感染力,我認為他們很適合唱《勇氣》這首歌。
我找到他們的電話,致電去詢問他們是否愿意來錄制這首歌曲,他們二話不說就答應了,我們合作得很愉快。這次的合作也開啟了后續之旅,玲花開始找我幫他們寫歌,我覺得他們的組合形式很特別,陸續幫他們創作了像《月亮之上》這樣的現代民歌。
《月亮之上》這首歌融合了民族屬性和現代流行音樂元素。副歌的旋律源于我1999年寫的一首歌曲,我自己唱過一個版本。看到“鳳凰傳奇”組合之后,我根據他們的風格重新創作成比較節奏化的歌曲,我把這種風格稱為現代民歌,并開創了一個流派。后面的草原風、高原風都受到我的影響。現代民歌有三個要素:最根源的民族元素、現代人文的歌詞、國際性的演繹手法。
我是聽著民歌長大的,長大后又逐漸接觸現代流行音樂,我覺得中國的元素經過現代化、時尚化,可以形成特色。我一直想把中國的民族音樂國際化,遇到“鳳凰傳奇”組合后,我在他們身上做了這個嘗試。
“鳳凰傳奇”這個名字也是我幫他們改的,后來“鳳凰傳奇”組合一直延續這個風格,定位很明確,也因此在樂壇一舉成名,這個組合的成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策劃案例。
用音樂書寫中國故事
2006年,我開始往更大的方向思考,我決心創作一首對自己職業生涯有交代的作品。我花了很長時間思考這首歌的定位,如果在國家層面上來說,國歌可能是最有代表性的,于是我找了十個國家的國歌開始分析,再研究了十來首愛國歌曲。一個想法出現在我腦海里,我要為擁有悠悠歷史五千年的中華民族寫一首歌。當時先把歌名想出來了,叫《天佑中華》。
《天佑中華》的第一句歌詞是“天佑中華,天佑中華,風雨壓不垮,苦難中開花”,這句歌詞寫出了中華民族的魂。我們是一個苦難的民族,但我們有在苦難中開花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支撐著我們中華文明一直延續到現在。寫這首歌時國家改革開放已經幾十年了,中華民族越來越強盛,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但即使是在和平安樂的年代,我們也不能忘記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不能缺失信仰,缺少敬畏。
我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打磨歌詞,用了半年時間編曲,和著名編曲許明合作,又請徐千雅把這首歌錄制出來,接著又花了一個月的時間進行歌曲混音。制作完成后,我想,這首歌必須要在一個最大的舞臺上呈現,中國最大的舞臺是什么呢?央視的春節聯歡晚會,于是我靜靜地等待著這個機會。
2012年年初,我寫的歌曲《美麗中國》正式發行。2013年,我的歌曲上了春晚。蛇年春晚零點倒數前,徐千雅、沙寶亮唱響了《美麗中國》。
2014年,春晚的導演組主動找我,問我有沒有合適春晚的歌曲,我就想到了《天佑中華》。這首歌深得導演組喜歡,他們決定用這首歌,后來在審核中,有一位領導提了個建議,將“天佑中華”改為“天耀中華”,這首歌最終成為春晚敲鐘前的壓軸歌曲,非常轟動。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時,《天耀中華》被選為國慶獻禮片《我們走在大路上》的片尾曲,這首歌在某種意義上成為我國主旋律的標志性歌曲之一。這首作品的流傳也給我的創作生涯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肆
無論是哪個城市,音樂和文化的發展都需要沉淀,需要時間,需要每一個音樂人靜下心來,專注于音樂本身。
將地域元素融入音樂
十幾年前,我就有一個想法,如果能用中國不同地域的音樂元素創作歌曲,成集出版,那將是一件多么有意義的事情。這些年來,我也一直在靠近這個目標,就像是在繪制一張“音樂版圖”。
2014年,我受邀為景德鎮創作城市宣傳歌曲,這首《我在景德鎮等你》將瓷器文化和景德鎮地域文化融為一體,成為了當地的代表歌曲。最近我在抖音等平臺上發現大家用這首歌當背景音樂,看到它再次流行起來我挺高興的。
我為黃山寫過《黃山之約》,為杭州寫過《西湖春天》,為青海寫過《青海之湖》,還為西藏寫過《我和西藏有個約定》《萬年吉祥》等等。我為很多地方都寫了地域性的歌曲,卻一直沒為家鄉寫過歌。當安化要舉辦黑茶文化節,邀請我去寫歌時,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但可能是近鄉情怯,越是了解越是不敢提筆,于是我回到家鄉采風,到黑茶廠了解黑茶的制作,聽了二十多首家鄉的山歌,最后我終于能將安化的黑茶文化融入歌曲中,寫出《你來得正是時候》這首歌。這首歌的語言非常質樸,但絕不平庸,每一句我都用心琢磨過。我希望聽到這首歌的人能領略到安化茶馬古道的美麗風景和人文環境,我要把我的家鄉唱遍大江南北!
深圳是我音樂夢想實現的地方
2008年,我離開深圳去了北京,成立了北京唱高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音樂為主要運營業務,也涉及影視、文旅等方面。
雖然現在在北京發展,但我時不時還會回深圳,我還有家在深圳。深圳是一座筑夢之城,也是我音樂夢想實現的地方。于我而言,深圳是我的第二故鄉,每次回深圳,我都倍感親切。
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各種嶄新的想法在這里匯聚,我認為深圳應該是一個適合做音樂的地方。無論是哪個城市,音樂和文化的發展都需要沉淀,需要時間,需要每一個音樂人靜下心來,專注于音樂本身。這座移民之城讓我領會到各種文化和信息的交融,讓我的音樂更加豐富和多元,可以說,我的音樂生長在這座城市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