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非典”爆發,傅應云參與救治了深圳首例確診病人,2006年,她也搶救深圳首例H5N1人禽流感病例。“每年冬季流感我都要來市三院會診,可以算半個三院人。”傅應云說。
此次新冠疫情,傅應云也是深圳最早上陣的專家之一,早在1月份,她就開始出任深圳市“新冠肺炎”臨床專家組副組長、廣東省抗“新冠肺炎”臨床專家組成員。
“新冠”和“非典”,對病人的傷害有什么不同?
“我們從患者肺部的灌洗液里發現,肺部有大量的蛋白質樣的東西。灌洗出來的液體是白色的黏漿,而在非典的時候,我們從患者肺部灌洗出來的液體是清澈的,和清水差不多。”傅應云說。
這一差異讓她很警覺。
“雖然在肺部纖維化上,新冠肺炎沒有SARS嚴重,但這種白色黏漿卻意味著病毒對肺泡和小氣道的影響更大,因此,在治療中打通氣道很重要。”傅應云說。
幾天后,她的觀點得到了全國首份“新冠”病人遺體解剖報告的證明。
法醫學專家解剖發現,死者肺部出現大量痰栓,痰栓形成不利于呼吸機的氧有效抵達肺泡,所以在臨床上應先化痰、吸痰、清理呼吸道,再進行給氧支持才更有效。
早在這份報告于2月28日被公開報道前,傅應云已經帶領團隊將清除黏液作為救治病人的首要任務。
“對于輕癥患者,清除黏液能防止病情惡化,加快康復。而對危重、重癥患者,更要先清除黏液,讓氣道通暢了使用呼吸機的效果才更好。”傅應云說。
除了深圳衛健委從全市各大醫院抽調的專家外,目前還有5名來自廣東省人民醫院的省級專家駐扎在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通過“一人一組一策”,全力救治危重、重癥患者。
自從傅應云進駐市三院以來,經過專家組和醫護團隊的共同努力,目前深圳“新冠肺炎”的危重、重癥病例已經從2月22日的8例、7例,分別下降至2例、1例。
值得一提的是,傅應云所在的深圳市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在2015年已經通過深圳市“醫療衛生三名工程”引進了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鐘南山院士團隊。
資料來源:深圳市衛健委醫管處、深圳市人民醫院、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