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指針,又即將撥動到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
對曾連續六次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的深圳來說,即將到來的“八一”建軍節,是一個格外隆重而神圣的節日。作為一張越擦越亮的城市名片,“雙擁模范城”將重新定義你對深圳的想象。
“地方擁軍優屬,軍隊擁政愛民”,乃為雙擁。其誕生于抗日烽火之中的80余年前,旨在發展地方生產力、提高部隊戰斗力、增強軍民凝聚力。而今,它在中國最年輕的一線城市深圳,煥發出了嶄新的活力。
是的,深圳是改革之城、創業之城,但可能有些人不知道,深圳還是一座“雙擁模范城”;不知道,很少有哪座城市像深圳這般,軍民融合如此深遠。深圳,自誕生起,血脈里便流淌著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基因。
1979年10月,駐扎在遼寧省鞍山市的基建工程兵一支隊抽調了一個團進入深圳,推土機的轟鳴聲打破了這塊土地的寧靜。 第二年,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基建工程兵成為深圳經濟特區成立的見證者之一。
在人才匱乏的特區建設早期,兩萬基建工程兵部隊的到來,迅速改變了特區初創時的人口結構,成為當時數量最大的外來移民,也成為特區建設的中堅力量。部隊集體轉業后,先后向全市各單位輸送了大批人才。
近些年來,深圳始終把雙擁工作納入黨政軍“一把手”工程,始終把雙擁工作擺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進一步說,軍民融洽的意識,很早就扎根于每一個新老深圳人的心中,雙擁是人們內心里自發的樸素情感。
創新是深圳的胎記。在雙擁領域,深圳同樣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探索與創新。比如,為對雙擁工作提供政策和法律上的保障,深圳修訂出臺《深圳市擁軍優屬規定》《深圳市軍人隨軍家屬就業安置實施辦法(試行)》《駐深部隊官兵特殊困難救助幫扶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為了讓擁軍優屬落到實處,深圳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自成立之初就積極引入金融、通信、醫療、交通、互聯網等社會資源,為軍人軍屬、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提供全方位專屬服務和優惠,包括推出全國首個“戰友港灣”,設立“關愛老兵基金”,設立“戰友優診室”,開通就醫“綠色通道”,開設雙擁公交、有軌電車專線……雙擁,延伸到了社會生活與日常生活的諸多細微領域。
再比如,開展科技擁軍,通過科技計劃立項形式,促進軍地產學研合作;開展法律擁軍,設立多個涉軍法律援助工作站和聯系點;實施文化擁軍,將書畫藝術、圖書電影和報刊引進軍營……深圳各區還由此打造出各具特色的雙擁品牌,形成了雙擁品牌百花齊放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個社會組織發達的城市,深圳目前擁有26家民間擁軍社會組織,它們與官方擁軍互為補充,成為一支重要的雙擁生力軍。
從地理空間上看,深圳面臨“雙區”驅動的重大機遇;從時間軸上看,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站在這樣的時空坐標之上,深圳將獲得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并將為“全國雙擁模范城”注入更豐富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