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比特幣大漲大跌,過山車般的行情讓幣圈心驚肉跳。今天我們不是提醒投資的高風險,而是警惕比特幣的高能耗。
比特幣雖是虛擬物品,卻實實在在耗能。獲取它需要根據算法通過計算機持續不斷運算去獲取,耗時耗力,這個過程俗稱“挖礦”。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比特幣身價不菲,“挖礦”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有專業化的“礦機”、規模化的“礦場”、職業化的“礦主”。“礦機”“礦場”“礦主”越來越多,需要的算力越來越大,耗電量呈現爆炸式增長。
“挖礦”是能源密集型行業。劍橋大學最新研究顯示,全球比特幣“挖礦”的年耗電量已經超過瑞典全國的年耗電量,也超過三峽水電站去年的總發電量,“挖礦”業就是“電老虎”。
“挖礦”加劇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據了解,去年“挖礦”產生了6900萬噸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量的1%,20年內“挖礦”或將全球氣溫推高2℃。“挖礦”對能源的過度消耗與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成為比特幣難以擺脫的“原罪”。
全球是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隨著全球綠色發展的大規模開展,“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之下比特幣“挖礦”的高能耗,成為無法繞過的顯性問題。中國承諾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的重大戰略決策。5月21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第五十一次會議,明確提出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為。這既有防控金融風險的要求,也是綠色發展的實際行動。果不其然,內蒙古、云南、青海、新疆等地紛紛出臺政策,打擊“挖礦”行為。
監管“起風”,礦圈“降溫”。這給那些高能耗行業是個提醒,高質量的發展,美好生活的實現,一定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比特幣給環保挖的“坑”要填上,同樣,所有給環保挖的“坑”都要填平。
■深圳特區報首席評論員 姚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