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3月14日訊(深圳晚報記者 陳儀衡) 近日,在福田區紅嶺教育集團深康學校的操場旁,一朵神奇的“解壓大紅花”成為師生課間的新寵。當有人靠近,朝“花蕾”輕聲細語或放聲歡笑,原本低垂的大紅花便會隨著聲浪強弱逐漸綻開。這是該校校園心理健康建設的創新實踐,以獨特的“聲波可視化”交互體驗,打造了溫暖有愛的情緒舒緩空間。
隨著學生的呼喊,“紅花燈”應聲“開花”。深圳晚報記者 嚴文婷 攝
會“聆聽”的魔法大紅花
記者在該校操場上看到,體育課上,學生們圍著這株大紅花嬉鬧,稚嫩童聲此起彼伏。三年級學生王言溪踮著腳尖,雙手攏在嘴邊大聲呼喊,大紅花閉合的“花苞”緩緩地逐層舒展開來。“大紅花就像是我的一個不會說話的朋友,上次和同學鬧別扭,我就來到這里說說心里話,后來我們就和好啦。”
學生們還開發出多種互動方式,用笑聲和讀書聲喚醒沉睡的“花蕾”,在趣味互動中釋放壓力。“我特別喜歡這朵大紅花,每次路過都跟它互動。現在我們全家都知道這朵花了,都成了它的粉絲,上次我姑姑也和我一起來學校體驗了。”學生姚裕彤說。
“它通過紅外線聲控技術裝置實現自動感應,所以才會‘聽’會‘動’,花朵內部還裝有燈具,夜間可以照明。”學校創客隊的成員徐嘉樹指著綠色花枝上的兩個小“鏡頭”告訴深晚記者,他已將大紅花當成了“研究對象”。
從童真童趣到青春感悟,這朵大紅花正以獨特方式參與著教育。“這是一位永遠都會安慰我的朋友,每次來到大紅花下,它都會為我綻放,讓我感覺到,身后始終有著支持和陪伴。”九年級學生林錦萌時常和同學們一起來“賞花”,還計劃著有一天要把大紅花寫進自己的作文。
校園里的“治愈系地標”
“對于師生來說,這就是校園里的小美好。我們好多老師上下班時都會站在花下打個卡。”該校心理健康教研組長、教師劉楚芬打開微信朋友圈,向記者展示了同事們“曬花”的圖片。她表示,不少老師會特意繞路至此,在花瓣漸次舒展的韻律中結束一天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像花兒一樣,在孩子們心底悄然綻放。我想,燦爛笑容就是最佳反饋。”
這朵解壓大紅花正在重構校園的情感磁場,催生著溫暖的“蝴蝶效應”——孩子們可以在這里傾訴心聲、化解矛盾,甚至成為人際交往的破冰媒介。班主任教師王彤告訴深晚記者,兩名低年級學生發生爭執后,被引導至花前進行“特別對話”,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情感表達方式。“他們在這里互相表達做得好的地方和不足,最后牽手和好。這讓我想起課文《紙船和風箏》的啟示:總需要有人先邁出和解的第一步,而大紅花就像故事里傳遞友誼的紙船和風箏。”
從解壓裝置到情感支點
科技的溫度丈量著教育的維度。在今年紅嶺深康的三·八婦女節主題活動中,大紅花裝置周邊上演著溫暖一幕:孩子們手持手工折疊的小花,組成流動的花海,贈送給了食堂阿姨、保潔人員、校醫、媽媽、奶奶等,“解壓大紅花”與“感恩小紅花”互相映襯,形成了奇妙的情感呼應。“這一活動的靈感便是來自這朵大紅花,這里不僅是一個受學生歡迎的場所,更是撬動教育資源的支點。”王彤說。
近年來,紅嶺深康以“珍視每一個生命個體”為育人哲學,通過樂高工坊、天空農場、校園動物園等25個特色空間,讓學習回歸生命成長本質,構建溫暖校園生態。“孩子們需要被看見的空間,如膠囊樹洞、心靈花園、解壓大紅花等儀式化設計,本質上都是對生命個體的尊重。”心理學背景出身的學校校長李君艷,偶然在網絡上看到了這個互動裝置,便決定在本學期引進,給學生更多具象化的情感教育。“我認為,情感的鏈接與陪伴才是教育本質,要讓每個孩子找到屬于自己的綻放方式”。
當被問及教育理想時,李君艷給出了富有詩意的回答:“我們要做的,就是守護孩子們眼中那束相信生活美好的光。”當校園成為承載歡笑與釋放的成長花園,教育的真諦便在每一處用心的細節中自然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