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4月2日訊(記者 張玲 翁任瑩 牛耘 張宇杰)生命的重量不僅在于創造,更在于傳遞。本期“律所主任會客室”推出清明節特別節目,聊一聊“生前早定身后事——我們應該給未來留下什么?”
說到遺囑,有不少人認為這是個沉重的話題,不太愿意細聊。作為文明社會的情感契約,遺囑恰似大海里的燈塔,為生命航程錨定溫暖的坐標。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演員靳東以政協委員的身份提出“建立國家遺囑庫”的建議,這條新聞很快就上了新聞熱搜并在朋友圈刷屏。而深圳早在9年前就成立了深圳立囑庫。本期訪談,我們邀請到深圳立囑庫項目的創始人,廣東嘉得信律師事務所主任閔齊雙,請她跟我們聊聊深圳立囑庫的建設如何充分體現了深圳的先行先試的精神,如何起到法治先行示范作用,以及當初為什么建立深圳立囑庫?
閔齊雙(左)在深圳新聞網演播室分享深圳立囑庫走過的9年歷程。
閔齊雙在訪談現場告訴深圳新聞網主持人牛耘,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政協委員靳東提出的建立國家遺囑庫的建議,她的很多朋友也關注到這個新聞,給她發來信息。有人說:“閔律師啊,你們做的工作真是太領先了。靳東提出建立國家遺囑庫,你早在9年前就建立了深圳遺囑庫啊!”
閔齊雙表示,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靳東委員提出的國家遺囑庫其實旨在通過標準化、公益化的遺囑服務減少家庭矛盾與社會糾紛,而深圳立囑庫作為國內較早探索遺囑服務的實踐案例,已運行9年,其經驗與模式充分體現了深圳在法治創新和社會治理領域的“先行先試”精神。
主持人牛耘:您還記得當時為什么做深圳遺囑庫嗎?
閔齊雙:深圳遺囑庫,我們現在叫它深圳立囑庫,最早成立于2016年。那個時候,深圳的城市更新熱火朝天,包括樓市在內的各行各業都欣欣向榮。與此同時,年輕的深圳未雨綢繆,關注到接下來幾十年可能出現的老齡化社會,開始出臺各種應對措施。我們注意到,那時開時,到法院提起訴訟的關于繼承糾紛案例顯著增加,這里面超過70%是因為沒有立遺囑而導致的法定繼承糾紛。就算有的人立了遺囑,也有超過60%的遺囑因為形式不規范、見證程序不合法等原因造成遺囑無效,引發了親情反目,手足相爭的家庭矛盾。
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社會和諧的原點是家庭和諧,所以在那個時候,我就在思考如何利用專業能力為社會做點事。憑借我30多年的法律服務經驗,我意識到如果沒有明確的遺囑規劃,家庭成員之間的利益沖突可能會讓親情破裂,繼承糾紛的情況也會愈演愈烈,社會的和諧穩定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必須要通過專業化、流程化的法律服務解決這一問題,于是建設深圳立囑庫的使命就此開啟,這一做就是九年了。
主持牛耘:這些年來,深圳立囑庫辦理過的這些案例里,您印象最深的能否跟介紹一下?
閔齊雙:中國的家庭結構,一個是多子女的家庭,父母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偏向性或者考量,比如一些人受傳統思想影響,認為房子就是留給兒子的。但是現在房子作為不動產的價值在增高,嫁出去的女兒也有繼承的權利。
我們處理過幾個繼承糾紛的案子,都是出在這個問題上。假如父母在生前訂立好遺囑,作好規劃,就可以避免這些糾紛的發生。
第二種就是獨生子女家庭,也到了要考慮傳承問題的時候了。有時候,我在講課時告訴市民朋友,父母也是第一順位的法定繼承人時,很多人也是不知道的。
這樣的家庭有兩個風險點,第一個就是,如果上一輩還有奶奶爺爺外公外婆在世的話,他們是和獨生子女享有平等的繼承權的。這時候,奶奶爺爺外公外婆繼承的份額,有可能未來就到了獨生子女的叔叔、舅舅、姑姑那邊去了。
我們處理過這樣一個繼承糾紛的案子。當事人是一位先生,他的妻子因病去世,財產量比較大的,但是這位先生沒有跟妻子提遺囑的事,認為家庭財富以后都是留給獨生女兒的。但是妻子走后,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這位先生的丈母娘也就是妻子的媽媽、孩子的外婆還在世,那么他們三個都擁有遺產的繼承權,而且是平均分的。
這位先生就跟孩子的外婆提出,他們倆都放棄財產繼承份額,都給孩子。外婆本來答應得好好的,要去辦手續的時候不來了。
其實外婆都80多歲了,她爭什么?更多的還是受到了其他子女的影響。如果她不放棄這部分財產,未來涉及轉繼承的時候,這部分財產就可能屬于孩子的舅舅阿姨了。最后是通過訴前調解的方式,這位先生給了外婆家一筆錢才結束繼承糾紛,但是親情也沒了。
主持人牛耘:您能否從法律角度來談談,提前立遺囑為何能規避很多法律風險?
閔齊雙:是的,為什么我們現在要鼓勵客戶提前規劃,提前訂遺囑?這么多年的實踐總結立遺囑還是有很積極的作用的。
第一,立遺囑可以為繼承人留下清晰的財產清單,避免當意外發生時來不及交代的情形,可能我們很多繼承人都不知道父母具體有什么財產,財產分別在哪里?這就給后面的繼承手續帶來了很多的障礙。
第二,遺囑有一個定向傳承的作用,也就是你想給誰就給誰,想給多少份額都是你自己說了算,這樣對于家里子女的貢獻程度,經濟條件,親疏程度都可以的合理的定奪。
第三,可以簡化一些手續。有遺囑,財產的指向性就非常清晰,那么可以讓很多煩瑣的資料和程序盡量明確和簡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它起到了一個很好的防范風險的作用。比如之前上過了熱搜的話題,說一個獨生女兒繼承了父母2億財產后被離婚,結果女婿分走了一半財產。這都是因為沒有遺囑,導致的了財產分隔的風險。
還有現如今一些復雜的婚姻家庭、多子女的家庭,包括獨生這子女家庭,有遺囑都會預防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產生。
主持人:您剛才說的獨生女被離婚的新聞,很多人看了也很意外。怎么父母的財產,離婚了就被分走了一半呢?
閔齊雙:上海獨生女被離婚的案例風險點就在于夫妻共同財產。根據我們國家民法典婚姻編的相關規定,通過法定繼承所得的財產是夫妻共同財產,那什么除外呢?通過遺囑或者贈予協議指定為個人的除外。所以我們遺囑就可以很好地利用法律規定,將財產留給自己子女的同時寫清楚為子女的個人財產,與其配偶無關,這樣來規避子女的婚姻變化帶來的財產外流的風險。
深圳立囑庫除了幫助市民訂立一份合法有效遺囑外,對于那些因為沒有遺囑導致發生了家庭繼承糾紛也可以直接來找立囑庫,因為我們有繼承糾紛援助中心,就是提供繼承糾紛的咨詢、調解、協助執行等一系列相關服務。
主持人牛耘:閔主任,這9年來深圳立囑庫主要做了哪些事情呢?
閔齊雙: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在貼近社會需求,回應社會需求。最初我們成立深圳立囑庫時,遺囑這個概念在老百姓的認知里就不是很強,主動傳承這件事被很多人忽視,子女繼承財產在大眾認知里變成了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事情。所以我們要做的首要任務就是改變百姓認知,提升深圳人防患于未然的意識。深圳遺囑庫公益服務進社區這樣一個貼近民生的項目就誕生了。
2016年,深圳遺囑庫公益服務進社區把切實的專業服務帶到社區基層,帶到老百姓的身邊。我們組建了160名律師的公益律師團,這9年來我們走遍了全市10個街道,400多個社區,開展了1300多場普法講座,通過一系列的社區活動,為居民普及繼承類的法律知識,改變傳統的觀念,提升遺囑規劃意識,讓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主動關注和接受主動傳承這個理念。
為了建成一個讓百姓放心的深圳遺囑庫,我們制定了標準化、系統化、專業化的遺囑服務流程;實現了合法、安全、專業、保密、高效的服務內容。
9年來我們已經為3萬多位居民提供了專業的遺囑服務,其中年齡最小的22歲,最大的101歲,而且包括了深圳戶籍、內地其他地區及港澳臺甚至外籍居民。
針對深圳特有的小產權房等特殊財產類型,我們也推出了相應的服務體系和標準,旨在解決城市化進程中復雜的法律難題,也讓眾多潛在的繼承糾紛化解于無形之中。
除此之外,深圳立囑庫這些年一直在創新,回應社會需求:我們在這幾年陸續推出了心愿傳承庫、致敬英模庫、繼承糾紛援助中心等一系列多元化的服務項目,全方位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傳承需求,為構建更加和諧穩定的社會貢獻著我們的力量。
主持人牛耘:深圳立囑庫如何體現了深圳的先行先試的精神?
閔齊雙:概括一下深圳立囑庫有以下幾方面的創新:
一是服務模式創新:從分散到系統化,深圳立囑庫2016年成立是國內首批由地方推動的遺囑專業化社會服務機構之一。其核心特點一是公益性與普惠性,這與靳東提案中強調的“公益性平臺”理念一致,深圳立囑庫為市民提供全流程標準化的遺囑咨詢、登記、保管服務,尤其關注老年人等弱勢群體,降低了遺囑訂立門檻。
二是技術賦能:數字化與安全保障圳遺囑庫在技術應用上體現了“先行先試”的探索;
三是在社會觀念引導上破除傳統禁忌,深圳立囑庫通過社區化宣傳推動遺囑觀念的普及,體現了“先行先試”在社會文化層面的突破,聯合街道、社區、養老機構開展遺囑普法活動,通過真實案例破除傳統觀念與偏見,同時我們利用媒體平臺傳播遺囑知識,提升公眾法律意識。
四是社會治理價值:減少糾紛與司法減壓,深圳立囑庫的實踐驗證了遺囑服務對社會治理的積極作用,為國家遺囑庫未來的構建提供實證參考。通過提前規劃遺產分配,減少繼承糾紛案件,促進家庭和諧與社會穩定。同時繼承糾紛援助中心的設立讓更多潛在的糾紛熄滅在火苗階段,通過調解最終實現爭議的解決。
五是情感和精神價值體現:深圳立囑庫注重遺囑的情感表達功能,建設心愿傳承庫,通過心愿留言、留聲、留影的方式傳遞家風與親情的延續,這種“法律+情感”的雙重服務模式,實現“遺囑=愛與責任”的理念。
深圳立囑庫通過9年的探索,驗證了遺囑服務在減少社會矛盾、促進家庭和諧中的核心價值,其創新模式為國家遺囑庫的建立提供了啟示,進一步推動遺囑服務的全國性覆蓋與升級,最終實現“讓法律的溫暖惠及每個家庭”的目標。
主持人牛耘:如今大家對待訂立遺囑的看法有哪些很明顯的變化?
閔齊雙:可以感受到這幾年無論是媒體宣傳環境還是人們的認知,的確變化非常大,感受最大的變化應該首先是法律意識的提升,我們發現首先大眾對遺囑這個話題不再忌諱,大家對遺囑的認知和理解也越來越深刻。
以前我們去社區推廣時,有些是不理解的,甚至還有些社區的工作人員提出讓我們換個主題,生怕居民忌諱。但是現在是大家主動找我們,甚至有些居民去向所在社區或者單位推薦我們的課。
第二個立遺囑的年齡越來越年輕了,訂立遺囑不再是彌留之際才要思考的事嗎,立遺囑也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現在深圳遺囑庫立遺囑的平均年齡逐年下降,從最早的接近80歲,已經下降到60多了,說明中青年人立遺囑的數量是明顯提升了,而且20來歲來立遺囑的也不在少數。
我們的遺囑服務就是一生守護,也就是每年都可以免費修改的,所以對于年輕人來說,現在的遺囑就是一個地基,未來的人生才是高樓。
第三個是獨生子女家庭立遺囑的數量也明顯多了。
主持人牛耘:今年深圳立囑庫又有哪些新的動作呢?
閔齊雙:眾多的遺囑形式里,大家第一反應就是我自己寫一個,也就是自書遺囑。有一個數據,在涉及自書遺囑的遺囑繼承糾紛的案件中,近七成被判決無效。這些無效的自書遺囑通常存在內容不規范、表達模糊或缺乏必要的法律要件等問題,導致家庭糾紛和法律訴訟的增加。所以,今年3月20日深圳立囑庫積極響應社會關切,正式推出“九載同行,守護萬家·千份自書遺囑服務送關愛”這個公益項目。我們向深圳市慈善會定向捐贈了1000份自書遺囑的指導服務,希望通過這一項目,為更多家庭提供全面、專業的遺囑服務,讓愛得以傳承,讓家更加溫暖。
目前針對這個公益項目我們首先還是提供專業生動的課程培訓:比如繼承知識的普及、自書遺囑撰寫工作坊、繼承實務解析等公益課程,由專業遺囑咨詢顧問現場指導模擬撰寫。
另外我們設立了遺囑診斷室:提供一對一遺囑咨詢、自書遺囑診斷服務;提供標準化遺囑模板:針對不同家庭結構和財產類型提供自書遺囑模板。
經過專業指導的自書遺囑立囑庫提供為期一年遺囑保管服務,確保隱私與權益。
主持人牛耘:市民可以通過怎樣的方式獲得服務?
閔齊雙:目前這個活動面向“年滿60周歲以上的深圳戶籍及深圳常住老人,孤獨癥家庭成員及困境女性等有需要的群體”,大家需要了解的可以關注深圳遺囑庫公眾號,回復“自書遺囑”,進行登記預約,或者可以在公眾號里添加深圳立囑庫客服微信或者直接撥打咨詢熱線0755-33053828 / 0755-33053827進行預約。
主持人牛耘:好的,非常感謝今天閔主任的分享,讓我們都受益匪淺。當城市更新讓百年騎樓重煥新生,當科技創新讓低空天際綻放璀璨軌跡,我們更加懂得:真正值得珍藏的財富,是刻錄在時光里的精神火種。
深圳立囑庫見證的不僅是財富的分配,更是價值觀的傳遞、情感的延續與生命意義的升華。在這座永不停歇的創新之城,讓我們以更溫暖的姿態守護每份囑托,讓每個深圳故事都能在歲月長河中激蕩出永恒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