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4月16日訊(深圳晚報記者 曾賢平)在中國多所知名大學校園中,分布著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化遺產,其中部分遺址已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位于深圳南方科技大學校區的屋背嶺遺址,作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
該遺址出土的商周時期墓葬,為研究3500多年前古代深圳人生活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是深圳為數不多的商代古文化遺存。
一個趔趄換來
一場考古發現
1999年,深圳博物館在深圳市第二次文物普查中發現屋背嶺遺址。
當時的發現也頗有戲劇性,工作人員本想在山頂拍照,結果踩到石塊差點摔倒,撿起來發現是一把石斧。隨后工作人員在四周搜尋,發現村民從地里挖出的古陶片、石鏃,還采集到了東周時期斷成三截的破碎青銅劍。因墓葬較淺,在經過村民種樹挖掘和雨水沖刷,部分文物就這樣重見天日。
2001年,深圳市文管辦對屋背嶺遺址進行試掘,清理出墓葬10余座,灰坑6座。其中,墓葬出土文物多為商代,還有東周墓葬2座,明代墓1座。此后,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深圳市博物館等單位聯合對屋背嶺遺址進行正式發掘,探查出商代墓葬81座,戰國時期墓葬6座,出土文物200余件。
成批商代墓葬
震驚考古學界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歷史學和考古學界有著“商文化不過長江”的說法。雖然直到1973年江西省樟樹市發現吳城遺址才打破這一論斷,但商文化是否還能越過南嶺山群再到達沿海邊陲?當時的考古工作者開始不自信起來。
于是,深圳考古學者前去北京拜會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鄒衡,邀請他前往屋背嶺現場考察。經過鄒衡現場鑒定,屋背嶺確實是商時期偏早的墓葬群,同時指出,這不是商文化,而是商代嶺南地區的特色文化。
隨后,經過國家、省、市文物專家共同鑒定:屋背嶺遺址是以商時期墓葬群為主,另外還有少量東周時期出有青銅器的墓葬。屋背嶺成批商時期墓葬的發現,震驚了中國考古學界和史學界,因此被推舉為“2001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這片古老家園
一直生生不息
屋背嶺遺址出土的文物能反映出早期人類繁衍生息的蛛絲馬跡,也能一窺那些遠古時期深圳人生活場景。
從屋背嶺遺址出土的器物來看,均為實用器,能反映出早期人們日常生活的狀態。南方科技大學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深圳大沙河上游的商時期遺存與屋背嶺文化》一文的研究顯示,屋背嶺文化的絕對年代為距今3800年至3000年,當時的人類以小規模散點式居住在河谷沖積臺地或周圍山腰邊。
從文物遺存看,器物造型能看出與內陸乃至中原地區的文化聯系。文章表明,屋背嶺文化中比較常見的高柄豆很可能受到江西吳城文化的影響。其制作精細的陶尊可能也是中原商文化南下的表現。
考古專家表示,屋背嶺遺址的墓葬中并未發現人骨。《珠江水系先秦史淺析》一文中作者許兆康猜測,“這一點,與南方客家現存的喪葬習俗一致,即在逝者安葬數年后,后人會將其遺骸挖出裝入陶罐,置于田間等地。” 許兆康推論,戰國前,嶺南有著豐富燦爛的、與中原類似而且密集度、規模規格不小于中原并早于中原的社會文明。
在屋背嶺還挖掘出春秋至戰國時期的墓葬,在大沙河上游和現如今的西麗水庫周邊也發現了商時期到先秦時期的文化遺存,說明那個時期的深圳人延續不斷生活在這片家園。后來不斷出土的不同時期的文物遺存,尤其是以南頭古城為核心的南山區域,更能說明,這片家園自始至終都有人聚族而居,生生不息。
知多D
深圳還有哪些文化遺址
新石器時代遺址
●鸚哥山遺址
位于南山區南頭古城西北部、鸚哥山南麓、中山公園西面。
1956年8月中山大學歷史系調查發現。隨后,1984年深圳博物館復查。該遺址出土大量陶片和少量石器。
●咸頭嶺遺址
位于大鵬新區疊福村。
1981年深圳市博物館在考古調查中發現。專家推測深圳文化史的開始可溯至6000年至7000年前,由此證明珠江文明不比黃河文明、長江文明晚。
●大梅沙遺址
位于鹽田區大梅沙海邊沙堤上。
1982年深圳市第一次文物普查時發現。遺址發現的陶器、石器表明,五六千年前即有人類生息在深圳。
●虎背山遺址
位于南山區蛇口辦事處虎背山南坡。
1980年廣東省博物館文物調查時發現,1984年深圳市第一次文物普查時復查證實。
商代遺址
●向南村遺址
位于南山區向南村的沙堤上。
1996年深圳市博物館進行考古發掘,出土石器64件,骨器12件。
春秋戰國遺址
●東湖公園松亭山遺址
位于羅湖區東湖公園松亭山。
2000年深圳市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