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龍悅居作為始建時深圳最大的保障性住房項目,自2010年開工以來便受到高度的關注。項目坐落于龍華新區,總占地面積約17.6萬平方米。北鄰深圳北站,距梅林關約3公里,離深圳市中心9.3公里,是深圳市2010年開工建設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
龍悅居保障性住房項目是市政府為解決人才和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投資興建的大型住宅區。從曾經荒蕪的山頭,到現在集商業、幼兒園、住宅為一體,擁有住戶數11000余戶,獲得數個居住性大獎的精品保障性住房大型社區,是何種動力使得這個項目順利落成?三年過去了,當時因配套不完善被住戶調侃為“三難”(出行難、買菜難和上學難)的龍悅居如今怎么樣了?住戶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再次回到龍悅居去尋找和發現公租房的故事。
龍悅居三期片區施工前的景象
完工后的龍悅居三期
?
深圳新聞網3月9日訊(記者 劉夢婷 余俐潔 秦川 鐘鴻冰 劉慶康)畢業后選擇來深就業,和多數初出茅廬的“社會新人”一樣,胡世峰選擇了租房落腳。那一年是2000年,他和其他三個合租人一起租住在崗廈,房間只有8平米。由于公司搬遷和個人因素,胡世峰隨后在南山、羅湖、福田、寶安等地方輾轉搬了十來次家。2013年,偶然從朋友那里得知可以申請公租房的消息后,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提交了申請,當年底他順利地拎包入住進了龍悅居,在這里他集中精力安于打拼事業,在社區活動中也外收獲了愛情,龍悅居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家”。
然而,胡世峰的幸運并非個例。2013年,市住建局發布龍悅居等保障性住房的配租消息,共推出房源13496套,僅龍悅居就推出11111套。同年三月,住建局共收到25815份有效網上申請,他們都和胡世峰一樣,在深無房但有住房的剛性需求。作為當時最大規模公租房,龍悅居解決了不少申請者的住房問題,讓他們在較長時間內能夠住有所居,專注于工作和生活。
地產“大佬”參與建設 創新模式引發全國關注
候青松目前住在龍悅居四期,他還清晰記得當時看房時的情形:“連廊式的住宅,南北通透、光線很好,視野也很開闊。配套很齊全,拎包入住的。入伙時,住建局、水務、網絡等相關的單位都在現場辦公,有服務人員引導,不到一小時就順利辦完所有流程。簽完合同第二天就搬進去了,很順利。”同樣感慨的還有唐阿姨,退休后和老伴從安徽來到深圳,和兒子、兒媳一起生活,回憶起當時來龍悅居看房的情景還滿是喜悅,“房間精裝修,鋪設了木地板,還有空調、電灶、抽油煙機,太省事了”。
11111套房,如何在保質保量的前提下做到速度達標,讓申請人盡快舒適入住?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市住建局提出了全新的嘗試——代建總承包模式,通過市場化運作,引入社會資金參與建設,破解了土地和資金瓶頸,推動保障房建設又快又好地進行。
“十二五期間,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時間緊、任務大,單靠以往普通的開發模式很難完成任務。龍悅居首次采用代建總承包模式,通過招標,最終和萬科、金地、富通等三個知名地產商合作開發龍悅居保障房項目。”參與了龍悅居項目建設的市住建局建設管理部副部長馬振新介紹道,建設期間還運用了工業化建設方式,也是全市第一個保障性住宅精裝修項目。
“我們設了獎懲制度,保質保量的前提下早完成一天會有所獎勵反之則作相應懲罰,調動了施工方的積極性。整個龍悅居三期項目從開挖山頭、平整場地,到施工、竣工驗收,僅用717天,比常規項目縮短一年時間。”馬振新介紹道。
事實證明,這條創新探索的路走對了。
最終,龍悅居項目收獲了一攬子獎項,這其中不乏2011年住建部頒發的保障性住房競賽一等獎、國家康居示范工程,以及國內土木工程的最高獎項——“詹天佑”獎。全國不少城市、地區都前來學習考察。而代建總承包模式也在之后的住房保障項目中得到廣泛應用。
“實踐證明,這一創新模式,通過按工程節點付款,既可有效緩解保障房建設的資金壓力,又能發揮專業地產公司的技術與管理優勢,從而加快建設速度,提高建設質量。”時任深圳市住建局局長的李廷忠這樣告訴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