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村”致富路
阿土列爾村彝族小伙俄底格哈背著食物攀爬鋼梯(11月24日攝)。
阿土列爾村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有名的“懸崖村”。曾經,這里的村民走出大山,要順著藤梯攀爬落差800米的懸崖絕壁。2016年底,2556級牢固結實的鋼梯取代了藤梯,村里的出行條件大為改善,與外界的交流也日益頻繁。開通4G網、設立銀行助農服務點、種植油橄欖和三七苗木、開發旅游業……阿土列爾村的脫貧之路越走越寬。
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浴血疆場 盡忠鄉梓
11月7日,張貴斌老人撫摸軍功章。
71年前,他放下鋤頭扛起鋼槍。戰場上立下的3次大功、4次小功,記錄著他出生入死、浴血戰場的英雄本色。
65年來,他深藏功名搞建設。立桿架線一心撲在農村電網建設上,家鄉父老的認可與信任,才是他最在意的“軍功章”。 如今,他不求享樂輕得失。不愿浪費國家一分錢、不愿給社會造成一點麻煩,耄耋之年仍作著力所能及的貢獻。 他是94歲的張貴斌,是戰斗英雄,是建設尖兵,也是知足自在的老人。
新華社記者 楊青攝
聽,水的聲音
11月20日,在山西翼城縣南嶺村打井工程竣工儀式現場,一位村民在用手接井下抽上來的水。
初冬時節,中條山上,南嶺村里,在打井工程竣工儀式現場,隨著電閘一合,一股清泉從403米深的井下噴涌而出……從這一天起,百年“旱井村”有了自己的深水井。
位于中條山脈的山西省翼城縣南嶺村,共有245戶786口人,這里溝壑縱橫,10個自然村分布在七溝八梁上。有史以來,南嶺村一直靠天吃水。挖旱井,成了村民們的生存所需。旱井一般選在低洼處,深挖10米左右,但不出水,主要用來存水——夏天集雨水,冬天存積雪,以供人畜使用。當地流傳著“南嶺吃水貴如油”的說法,能喝上一口清甜的深井水是南嶺村一代又一代村民的夙愿。
不久,水質監測報告出來了——水很干凈,質量很好。 在南嶺村打井工程竣工儀式現場,村民們拿著容器排著隊在水管前接水,有些村民迫不及待地用手捧水品嘗。從這一天起,百年“旱井村”終于有了自己的深水井,祖祖輩輩“為水困”的宿命成為了過去。過些日子,村里還將在井邊安裝水管,將干凈的深井水引到南嶺村每戶村民的家中。
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無聲的愛
在江西省南昌市三聯特殊教育學校,兩名學生在課后練習手語(11月22日攝)。
南昌三聯特殊教育學校由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周氏兄弟創辦于1994年,當時,本身也是聾啞人的何興武應邀擔任學校的老師。五年之后,周氏兄弟相繼離世,為了讓農村和邊遠山區的聽障孩子能繼續接受教育,何興武獨自承擔起辦學重擔,每天除了教學任務,還要操心孩子們的生活。
何興武的妻子何潤妹也是一名聾啞人,看到丈夫工作過于辛苦,她也加入學校幫忙,如今是學校的“全職保姆”,負責照顧孩子們的飲食生活。 由于學校大多數學生家庭條件都比較困難,何興武將學費最大限度降低。盡管如此,能如數繳納學費的學生仍然只有極少數。由于缺乏經費,何興武把自己和妻子的退休工資全“砸”進學校,生活異常節儉。
2005年,看見父親還在辛苦辦學,兒子何彪放棄原來的工作,帶著積蓄加入學校,也成為學校的一名義工。“我希望能幫父親好好辦校,不僅要教聾啞孩子們知識,而且要讓他們能主動去融入這個社會,做一個樂觀向上的人。”何彪說。
如今,平凡的堅守感召了更多的愛心,在政府部門和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學校的運營逐步穩定下來,經常能收到捐贈來的書本、電腦、衣物和食品等,學校也在區政府的幫助下解決了不少孩子畢業后的就業問題,何興武也被評選為南昌市道德模范并榮登“中國好人榜”。 “只要有聽障學生愿意來,我就會堅持下去,我如果不在了,我兒子也會把學校辦下去!”何興武說。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雪龍兄弟”南極情深
“雪龍”號與“雪龍2”號在新開辟的航道上(11月21日無人機拍攝)。
截至北京時間11月22日凌晨4時35分,“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已在中山站附近陸緣冰區破陸緣冰約10海里。破冰作業順利推進,為“雪龍”號大規模卸貨創造了有利條件。 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首次“雙龍探極”。
“雪龍”號載貨能力強、航速相對較快,到南極的物資運輸主要由其承擔;而首航南極的“雪龍2”號破冰能力強,往年“雪龍”號海冰卸貨距離中山站總是相對較遠,這次“雪龍2”號可以幫上大忙。進入南大洋浮冰區以來,“雙龍”互幫互助,“兄弟”情深。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冬日海上魔鬼城
11月26日拍攝的新疆福海縣烏倫古湖海上魔鬼城景區美景。 福海縣烏倫古湖海上魔鬼城景區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區福海縣吉力湖東岸,有著獨特的雅丹地貌和水域景觀,是當地著名的旅游勝地。
新華社記者 沙達提 攝
“共建共治共享”
11月13日,市民在成都金牛區新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內跳舞。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區,是社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要完善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
記者在成都城鄉社區采訪時,真切感受到這種制度化探索帶來的變化:居住環境持續優化、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聚焦人民群眾身邊的社區治理痛點、難點,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城鄉社區發展治理體系,成都正走出一條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的創新之路。
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 攝
壯美克什克騰
這是11月25日拍攝的克什克騰石陣景區,一名游客張開雙臂面向夕陽。 克什克騰石陣景區位于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是國家5A級景區。冬日黃昏,在落日和晚霞的映襯下,克什克騰石陣景區一派壯美景象。
新華社記者 徐欽 攝
《大海承諾》
11月22日,演員在開幕式文藝演出中表演民族歌劇《大海承諾》。
當日,由文化和旅游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四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在福建泉州開幕。本屆“海藝節”以“多彩海絲、文明互鑒”為主題,秉承“展示、交流、合作、共享”的理念,設有“藝術展演展示、藝術發展論壇、網絡藝術節”三大板塊。
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鋼鐵巨獸”
11月26日,在上灣煤礦12402綜采面內,工作人員對采煤機進行檢修。
在陜北神府煤田的優質煤海下,新近投用了一批總重量超過萬噸的“鋼鐵巨獸”,用來“一口吞掉”以前需要多次分層開采的特厚煤層,實現了8米以上特厚煤層高產高效開采,提高了資源回收率。
這些“鋼鐵巨獸”安裝在神東煤炭集團上灣煤礦內,主要由世界首臺8.8米超大采高智能化采煤機和8.8米超大采高綜采裝備液壓支架組成,設備國產化率達100%。投產后,其煤炭年產量可達1600萬噸。 為了駕馭這些“鋼鐵巨獸”,神東煤炭集團派出了一支平均年齡35歲、大專及以上學歷員工占78%的精英隊伍——上灣煤礦綜采一隊。他們通過協作和努力,使上灣煤礦在采煤工效、成本、生產能力、生產安全等方面躋身世界一流水準。
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四川中江:生豬產能恢復增長
11月28日,在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一生豬養殖場,工作人員檢查豬的生長情況。
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是四川省養豬大縣,2018年全年出欄量105多萬頭,2019年1-11月出欄生豬約98萬頭。目前全縣生豬存欄量43萬頭,與今年8月份相比生豬產能恢復增長40%。 據了解,目前四川全省通過暢通種豬、仔豬“點對點”調運等方式加快生豬生產恢復。當前四川全省生豬生產整體呈現止跌回升勢頭,10月份能繁母豬數量、豬飼料產量較9月份分別增長1.7%、1.2%。
新華社記者 李夢馨 攝
沙漠深處的“CEO”
在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新疆于田縣達里雅布依鄉,庫爾班罕·買提肉孜(中)與養羊合作社的合作伙伴結算購買羊肉的費用(11月13日攝)。
對于24歲的庫爾班罕·買提肉孜來說,家鄉附近的沙漠是自己小時候最好的游樂場,而現在,這里成為了她帶領鄉親們致富的“寶地”。
庫爾班罕的家鄉位于新疆于田縣達里雅布依鄉,地處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塔克拉瑪干腹地,遠離縣城,閉塞落后。限于自然條件,當地老百姓長期生活貧困。但同時,達里雅布依保留了許多原生的特色建筑群和古老的生活習俗,吸引著中外游客。尤其是近年來,這里逐漸成了越野探險游客心中的“網紅”打卡地之一。
作為當地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庫爾班罕對家鄉充滿感情,想為家鄉建設出一份力。最終,她毅然放棄了城市的穩定生活,選擇回到沙漠深處帶動鄉親們通過發展旅游增收致富。
在鄉政府的支持下,今年10月,庫爾班罕·買提肉孜創辦了“沙漠守望者”旅游專業合作社,吸引了當地11名貧困戶加入。在合作社里,庫爾班罕要負責對社員進行培訓、還要聯絡游客和安排食宿,當起了沙漠里的“CEO”。
目前合作社漸漸走上正軌,接待能力也不斷增強,僅僅開辦1個月,就接待了1000多名游客,營業額突破20萬元,社員獲得18萬元分紅。此外,庫爾班罕從鄉里的養羊合作社定點采購羊肉招待游客,也帶動了養羊合作社的發展。
“希望通過合作社,讓更多人知道我的家鄉 ,也能讓鄉親們一起過上好日子!”談到未來,庫爾班罕充滿期待。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銀線”穿深山
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大同鄉庫如克欄桿村,電力工人利用施工車輛運送水泥、鐵塔零件過河,為鋪設線路做準備(11月24日無人機拍攝)。
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馬爾洋鄉、大同鄉地處帕米爾高原深處,山高谷深,遠離縣城。長期以來,地勢原因導致電力等基礎設施發展緩慢,成為當地脫貧的主要障礙。政府設置的光伏電板,也只能滿足兩鄉村民的基本照明需求。
為了解決供電難題,新疆加大投入,實施光伏供電村電網延伸工程,建成后將惠及多個偏遠村莊。 目前,數百名來自各地的電力工人,克服高海拔、低溫等困難,在崇山峻嶺間抓緊施工。按計劃,馬爾洋鄉、大同鄉的電網延伸工程將于明年6月底前陸續完工。
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煤海中的“鋼鐵巨獸”
11月26日,在上灣煤礦12402綜采面內,工作人員對采煤機進行檢修。
在陜北神府煤田的優質煤海下,新近投用了一批總重量超過萬噸的“鋼鐵巨獸”,用來“一口吞掉”以前需要多次分層開采的特厚煤層,實現了8米以上特厚煤層高產高效開采,提高了資源回收率。
這些“鋼鐵巨獸”安裝在神東煤炭集團上灣煤礦內,主要由世界首臺8.8米超大采高智能化采煤機和8.8米超大采高綜采裝備液壓支架組成,設備國產化率達100%。投產后,其煤炭年產量可達1600萬噸。
為了駕馭這些“鋼鐵巨獸”,神東煤炭集團派出了一支平均年齡35歲、大專及以上學歷員工占78%的精英隊伍——上灣煤礦綜采一隊。他們通過協作和努力,使上灣煤礦在采煤工效、成本、生產能力、生產安全等方面躋身世界一流水準。
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