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2019年9月5日訊 (記者袁斯茹文/圖)9月4日,深圳中學大講堂迎來了最新一位嘉賓——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教授、深圳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俞大鵬。作為深中新學年的開學第一講,俞大鵬分享了自己及團隊如何在深圳開展“量子行動”,同時告訴同學們,做科研最重要的是“覺得這東西好玩”。
近10年來,俞大鵬院士將研究重點放在量子材料的可控制備方面,并取得長足進展,于2016年牽頭成立深圳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在此之前,俞大鵬在納米線材料領域深耕20余年,為我國的相關研究進入國際前列做出了重大貢獻,并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0余項。
立志科學,保持童心
俞大鵬說,自己從小就立志科學,這與父親的影響分不開。
“小時候能接觸到的書本有限,家里有本科學刊物叫《森林報》,父親常給我講上面的科幻故事,我至今還記得故事里能長成3層樓高的水稻,像雞蛋一樣大的米粒……”俞大鵬回憶道。
求知欲激勵著他刻苦努力學習。1978年高考,他以寧夏中衛縣第3名的成績考入原上海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并在大學畢業后,報考了難度較大的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俞大鵬說,科研最重要的是保持童心,并找到自己的興趣。本碩期間,他研究的是玻璃、陶瓷等結構材料,但長久接觸下來,他發現自己更喜歡光電磁等功能材料,并開始往這一方向研究。在研究生畢業工作4年后,俞大鵬開始準備出國深造。
1988年,他收到最向往的法國南巴黎大學固體物理實驗室的邀請信,“那里的物理背景很強,出了兩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分別是1991年獲獎的P.G.德熱納和2007年獲獎的艾爾伯·費爾。”
俞大鵬跟著感覺走上固體物理這條路,中間也出現了小小的插曲:遲遲沒有收到正式的錄取通知書。經歷了一年多的等待和迷茫,期盼已久的錄取信才漂洋過海來到他手中:原來1988年法國郵政工人大罷工,積攢了幾個月的數萬封信都被擱置。“所以遇到小挫折時不要輕易放棄。”講座上,俞大鵬對同學們說。
百年樹人,筑夢北大
1995年,俞大鵬進入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盡管博士畢業后有機會留在國外,但他還是選擇了回國。此后22年間,北大寬松自由的學術環境讓俞大鵬得以在廣袤的科學天地間盡情探索。
“我最早是研究材料物理和電子顯微學,所以有機會看到微小的納米材料。納米線為什么會長成只有頭發絲萬分之一的神奇小東西,而不是生長成塊體的薄膜、大晶體呢?我覺得十分好玩。”俞大鵬說。
他果真將興趣愛好變成了一種堅守:率先發展了催化劑引導下制備硅和金屬氧化物納米線材料的可控技術,開啟了國際半導體納米線研究的新紀元,解決了納米線材料的規模、可控制備難題,特別是量子尺寸限制效應等新奇的物理問題,發現了若干重要的納米線器件效應,發明了一系列納米加工與精確操控技術。
近年來,中國納米線材料物理研究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其中俞大鵬作出了重要貢獻。2015年,俞大鵬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我看來,評上院士只是覺得自己的責任更重了,相比之下,學生畢業的時候,才是我一年中最開心卻也最難過的時候。”俞大鵬說。
來自教育世家的他,家里四代人都是“教書匠”,俞大鵬表示很自豪自己也沿襲了這一傳統,“很多學生在我的影響下走上科研之路,我十分有成就感。”
從零開始,扎根鵬城
2016年底,俞大鵬以“歸零”的心態來到南方科技大學,開始二次創業。他說,自己想在這里做以前從來沒做過的事。
據悉,過去20多年間,俞大鵬一直關注量子科學與工程領域,他領導的研究團隊不僅把石墨烯單晶的生長速度提高了兩個量級,又在米量級石墨烯大單晶快速生長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而推動相關領域的基礎研究,也是他到南科大最想做的事,這也和深圳布局基礎研究機構的方向之一相匹配。
今年1月20日,深圳“十大行動”計劃中“十大基礎研究機構”首批啟動建設的3個基礎研究機構正式授牌,由俞大鵬牽頭的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是其中之一。研究院將聚焦量子通訊、量子計算,以及能夠引領重大科學發現、重大技術變革的未來的“石墨烯”、未來的“氮化鎵”、未來的“拓撲物態”等全新功能材料的基礎研究。
“從建立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的過程中,我真正感受到深圳速度和深圳效率。”俞大鵬由衷感嘆,從設想到掛牌,成立研究院前后僅用了一年的時間。
談及研究院未來規劃,俞大鵬表示,希望能做出一系列“諾獎級”的原創科研成果,“諾獎本身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原創才是。同時,我們希望把這些研究成果轉化成技術,再轉化為產業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