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自拍在线观看,如何扣到尿床,超碰caoporon入口,亚洲色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深圳口述史|陳偉峰:用腳步丈量深圳這座偉大城市

2001年,深圳百公里活動首次發起,那一年,百公里活動僅有52人參加,還只是一群愛好者的“聚會”。18年過去,百公里活動逐漸壯大,如今的百公里活動已成為深圳的大型公共活動,它是很多深圳人的一個共同記憶。

▲參加深圳百公里活動的市民在徒步中。

▲2009年,志愿者在百公里活動沿線撿垃圾。

2001年,深圳百公里活動首次發起,那一年,百公里活動僅有52人參加,還只是一群愛好者的“聚會”。18年過去,百公里活動逐漸壯大,如今的百公里活動已成為深圳的大型公共活動,它是很多深圳人的一個共同記憶。

事實上,百公里活動就像一顆種子,把它種到深圳這片土壤中,加以合適的陽光與雨露,它便能茁壯成長。有哪一座城市能夠年年有上萬人依山傍海日夜行走?只有在深圳,只有在百公里活動。希望我們能夠一直走在百公里的路上,用腳步丈量深圳這座偉大的城市。

陳偉峰

浙江人,出生于1971年,磨房網創始人,深圳百公里籌備組代表、深圳市磨房戶外運動協會會長。

口述時間

2019年3月5日下午

口述地點

深圳市政協會議廳

本期采寫

深圳晚報記者 唐文雋 實習生 康銘祥 楊珊

為了方便深圳戶外愛好者交流,我創建了一個網站,名為“磨房網”。

來深邊工作邊當“背包客”

1993年,我大學畢業,在杭州從事軟件開發工作。工作幾年后,有朋友推薦我來深圳,稱“深圳有許多機會”。那時我對深圳了解不多,只知道離香港很近,便猜想深圳有許多新鮮事物。于是在1996年,我辭了杭州的工作來到深圳。

來深圳后,我在一家IT企業當程序員,由于平時工作壓力較大,所以一到周末,我就試圖找些方式放松。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網上發現有這么一群人,他們喜歡周末背著包去爬山、去外面玩,他們被稱為“背包客”。

當時新浪網有兩個跟戶外、旅游相關的論壇,名為新浪旅游論壇和新浪山野論壇,中國最早一批“背包客”就是從這兩個圈子里出來的。喜歡戶外運動和旅游的人常在這兩個論壇里交流。剛開始全國的人都在一起聊,后來人多了,每個城市就各立門戶,我也為深圳建了一個論壇,叫“磨房”。

深圳周邊有山有海,乘坐公共交通很快就能到山腳下,這給“背包客”提供了許多便利。我那時剛到深圳一年多時間,經常在周二周三琢磨去哪里玩,定了地方就在磨房論壇里發貼約伴,周四周五約好人,周末就去山里了。我們最瘋狂的時候幾乎每個周末都在戶外,爬山也是件讓人上癮的事情。

2001年前后,深圳經常玩戶外的人僅有幾百人,那時“背包客”是個很新的概念,我們背著帳篷和睡袋出門,沿途路人會用看外星人的眼光看我們。

創建“磨房網”為方便交流

在論壇里呆的時間長了,各個城市開始分建網站。為了方便深圳戶外愛好者們交流,我也創建了一個網站,名為“磨房網”。

網站最初狀態是靜態頁面,沒有先進的代碼,首頁的內容需要手動添加。如果有人在網站上發了一個帖子,我得手工改代碼,然后把這個帖子鏈接加到首頁上。整個過程不需要怎么花錢,但需要花時間和精力。雖然有些辛苦,但我樂在其中。建立磨房網的初衷是為了讓深圳戶外愛好者有一片交流的天地,所以并未想以此賺錢。

深圳百公里活動從18年前的幾十人參加到如今的規模,它給深圳人所帶來的意義,是我們未曾想到的。

積極參與深圳百公里活動

許多人提起磨房網,一定會想起深圳百公里活動。

事實上,深圳百公里活動從18年前的幾十人參加到如今的規模,它給深圳人所帶來的意義,是我們未曾想到的。

百公里活動起源于2001年。那時“樂施毅行者”活動在香港舉行,該活動要求參加者不間斷地完成100公里的徒步。深圳一位戶外發燒友“行云流水”(網名)覺得這個活動很有挑戰性,便想在深圳也做一個類似的徒步活動。于是我們在磨房網發了一個帖子,號召大家用24小時不間斷地去完成100公里徒步,并且提出一個口號:“用腳步丈量深圳”。活動設計的路線是從蛇口的海上世界出發,一直走到大鵬的東涌沙灘,從深圳一頭走到另一頭,也恰好契合了“丈量深圳”的意蘊。

第一屆深圳百公里活動僅有52個人參加,最后有6個人堅持下來,其中一個就是發起人“行云流水”。當時他和他太太一起參加,他太太在72.5公里的時候放棄了。其實一般人走到60公里時,基本已經達到極限,因為重復使用同一塊肌肉徒步會很痛。

在百公里活動當天,我是做為志愿者的角色參與其中,爾后十幾年也是如此。基本上每年我都會去做收尾工作,開車去看看還有沒有人在活動路線上行走。

活動每年都換總協調人

深圳百公里活動的特別之處,在于每年都會換總協調人。

百公里活動在每年3月的第三個周末舉行,4月左右,義工組的組長就會聚在一起吃飯,相當于非正式的總結。

飯桌上,我們會討論“明年誰來做總協調人”,這時如果某個老志愿者表示有意向,我們會一致推薦他做,在大家鼓勵下,他也就半推半就接受了。

這么多年,沒有規定只能當一屆的總協調。但我們發現,基本上沒有人愿意連續兩年做總協調,因為太累了。百公里活動的籌備時間需要半年左右,特別是在百公里活動舉行前的兩個月,總協調人基本上會變成全職,所以我們有時會找即將離職的人來做百公里活動的總協調。

其中2008年,總協調人“山瀟”(網名)干了一件變化非常大的事情,他把整個徒步的線路,從西邊走到東邊改為從東邊往西邊走,就是從郊區往市區走。這樣設計的理念基于兩點,第一這契合了“我要回家”的感覺;第二點,以前,參加者走到終點后,人員疏散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如果人員往市區走,走到終點就是回到家里,疏散人群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但實際效果并沒那么理想。許多參加者在走到離出發地50公里左右處時想放棄,卻發現已是半夜,荒郊野嶺,沒有公共交通,打車也難。所幸我們在幾個下撤點安排了疏散的車輛,才將這些參與者們送到目的地。但那一屆百公里活動依舊被許多人詬病。其實類似的事情在百公里活動中發生過挺多次,這也側面證明了百公里活動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在這里,各式各樣的想法都能實現。

深圳百公里活動每換一個不同的總協調人,就相當于一次“變異”。如果把百公里看成一個生物體,在這18年里,它一直在不停地進化和演變。

放養狀態已經明顯不適應現狀。于是我們開始與有關部門協商,并且嘗試將整個活動規范化。

整座城市都在參與

大概從2007年開始,參加百公里活動的人數激增。

一則跟媒體宣傳有關,那時深圳媒體了解到有這么一個活動,覺得很新鮮,都來采訪我們。同時,戶外運動逐漸發展,從小眾變得相對大眾。許多深圳人聽說百公里活動后,或因好奇,或因興趣,都一涌而來。

由于前期缺乏經驗,我們沒有向有關部門報備,也沒有配備足夠的安全服務。直到人數越來越多,有關部門主動找上我們,我們才意識到,這個活動的規模已如此之大。

而這場大規模的活動,是靠幾千名志愿者支撐起來的。

在2017年百公里活動的起點,有一個深圳百公里志愿者榮譽墻,上面寫著那一屆所有志愿者的姓名,近2000人。這里面分了許多組,有前期線路組、負責簽到組、負責紀念品組、負責后勤物資組、負責通訊組,還有應急救援組、醫療組等。許多志愿者做了十余年,他們真心熱愛百公里活動,也很清楚自己崗位的職責與風險,這也是為什么百公里活動這么多年沒出過事的原因。

除了在編的志愿者外,每年都會有許多人自發來幫忙。比如有個小樂隊,他們每年在簽到點給大家表演節目。等簽到點人流過了以后,他們會開著車到下一個簽到點再繼續表演。另外參加百公里活動的人在半夜時會路過一個叫背仔角的特區檢查站,如今該檢查站已撤掉,當時檢查站還有武警把守關口。半夜時,這些武警會準備很多茶水,提供給百公里活動的參與者。其實熱心的人非常多,他們自掏腰包買水果、煲粥、煮茶葉蛋,分給路上的徒步者吃。

可以說,整座城市都在參與百公里活動。

將整個活動規范化

經過多年的發展,深圳百公里活動也逐漸從野蠻生長的狀態變得規范化。

最初我們沒有安排配套服務與設施,活動處于很粗獷的放養狀態,參與者只需在起始點簽到,然后自行走路線。

但后來人越發增多,給城市造成了一定影響。比如在深圳灣那邊,走過紅樹林隔音墻時,里面的路很窄,如果兩個人對面走就要側身了,所以我們得向有關部門申請封一個車道給參加百公里活動的人走。同時,由于參加人數眾多,沿途垃圾也隨之變多,為了及時清理,城管部門需要增加環衛工人打掃。

這樣的放養狀態已經明顯不適應現狀。于是我們開始與有關部門協商,并且嘗試將整個活動規范化。

首先我們增加一些安保力量來確保參與者的安全。同時,我們在中間一些路段設置服務點,每個服務點設置不同的關門時間。比如第一個點關門時間設在開賽6個小時后,當參加者超過時間經過這個點時,將會被工作人員告知不能再往前走。這個時間點是我們經過計算的,如果參賽者6個小時還沒能走過這個服務點,基本上是無法走完全程了。另外,為避免參與者走到荒山野嶺時,想放棄卻打不到車的情況出現,這個服務點會設置在最方便搭交通工具的地方。

就這樣,百公里活動一步步走上正軌。

“用腳步丈量深圳”不僅僅是停留在口號上,這個活動讓參加者更加了解這座城市,并且參與到城市的建設中。

百公里成許多人共同記憶

其實行走百公里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跟大家想象中不一樣。

許多參與者開始都信心滿滿,精神狀態飽滿。大概走到二三十公里時,他們會感覺有點累,要休息一下。當走到四五十公里的時候,許多人的腳會出現問題,比如腳趾起水泡。超過五六十公里以后,參與者一定得有所準備的,比如裝備護膝,不然會產生不可逆的傷害。一個通宵的行走以后,參與者基本上就是沾地就能睡著的狀態,不會挑地方。

參加百公里的人心態迥異,有些人把百公里活動當作一個聚會,老朋友一年沒見,又在百公里活動碰到,大家一起聊聊天。有些人則想去體驗一下,看自己是否能突破生理極限。

“井岡翠竹”(網名)是百公里活動的“粉絲”,他是物流公司的員工,是一個非常活躍的戶外愛好者。他經常在磨房網發帖,召集大家一起爬山、徒步。從2004年到2013年,十年百公里活動,他每年都參加,每一次都完成了全程。在完成十年參加百公里活動的心愿之后,他又轉身做了百公里活動志愿者。最近幾年,他帶著二三十個小伙伴“承包”了一個簽到點,在該簽到點為參與者服務。

還有位參與者叫“藍天白云”(網名),她在2009年的時候出了些意外,需要坐輪椅。之前她是一個山地愛好者,也是一個獨立攝影師。2011年,她第一次參加百公里活動,碰上山路時,由于有些臺階,她坐著輪椅推不上去,旁邊的人一起幫她抬上去。2012年、2013年她都來參加了百公里活動。她笑起來很爽朗,也很樂觀,恍惚間讓人覺得那個輪椅并沒有困住她。

在深圳百公里活動中,有許多這樣溫情的瞬間上演,還有一些情侶在活動中求婚。這個活動就像人生的一個個小縮影,映射出許多美好的一面,也不知不覺變成了許多人共同的記憶。

百公里讓參加者更了解城市

深圳百公里活動是一顆種子,把它扔到山里,深圳這樣的土壤提供給它一個良好的環境,在有陽光、雨露的時候,它自己會發芽。

我一直認為,深圳百公里活動能發展到如今的規模,是所有人都未曾想到的。2001年第一屆百公里活動的舉辦目的很純粹,它始于一群愛好者突發奇想的一個點子。到了2009年、2010年,很多市民參與到百公里活動里面,這時,百公里活動已逐漸從一群愛好者的聚會,變成了一個公眾參與的大型活動,這個活動也超越了它本身的意義。

“用腳步丈量深圳”不僅僅是停留在口號上,這個活動讓參加者更加了解這座城市,并且參與到城市的建設中。

有哪一座城市能夠年年有上萬人依山傍海日夜行走?只有在深圳,只有在百公里。希望我們能夠一直行走在百公里的路上。

[責任編輯:施冰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化隆| 温泉县| 鹤壁市| 宁乡县| 高青县| 建湖县| 拜城县| 龙井市| 汉沽区| 襄城县| 宁南县| 杭锦后旗| 江达县| 吴桥县| 洛浦县| 南汇区| 如皋市| 碌曲县| 南康市| 双江| 黔江区| 枣阳市| 通州市| 呈贡县| 马鞍山市| 库伦旗| 东兰县| 集安市| 蓬溪县| 前郭尔| 辉县市| 个旧市| 运城市| 镇平县| 新竹市| 离岛区| 隆化县| 开鲁县| 军事| 定襄县| 友谊县|